方兴东:思科华为十年之战!
2012-10-15 21:07:00
  • 0
  • 0
  • 26
  • 0

 

10月8日,美发布报告称华为中兴或威胁美国国家通信安全。分析称这或许是由于思科受到了威胁。针对此类事件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论坛进行讨论。

大家好!我讲的是怎么看这个事件,刚好十年前思科起诉华为,要了解这个调查我觉得要放在十年产业的纵深来看这个事情,才能理解这个事情的本质。

副标题是“开放创新和封闭守成”,这觉得关系可能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美国的这个事件是十年前思科起诉华为的一个延续,核心还是利益之争。这个事件本身并不是单独的事情,是思科十年多来系统游说和运作的必然结果。

我接下来的内容不会战斗力太强,会有大量的数据比较十年来双方是怎么样此消彼涨的,包括中国和美国高科技的竞争,在这个事件作为一个背景来分析。

十年前,思科以知识产权之名发动了针对华为的战争,但那次没有成功。今天思科也没有以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进行公平竞争,而是借助这个手段来完成它的目的。美国企业需要利用政治,政客也需要利用企业,这是这个事件的真实写照。

这次到底会怎么样,看我下面的大概分析,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之所以思科在这个事件里面扮演的角色,大家现在可以看到很多报道,包括《华盛顿邮报》,去年的时候思科在业界散发了一个文件,那个文件的内容跟这个报告的很多问题、措施都非常一致。包括钱伯斯本人也不必讳,主要对手就是华为。我三年前就从思科比较高层几个人的角度也跟我证实了他们怎么游说政府,怎么利用政府来阻挠华为收购等等。这个事情虽然没有站出来,但是这个事情是显而易见的。

回顾这个事情之前先回顾一下十年前的这个战斗,2003年1月23日,当时马上就要过春节了,这个起诉主要从知识产权方面的起诉。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政府、媒体也不敢说话,觉得我们的企业抓小偷被人抓住了,但是我们很快通过人家深度研究以后事情并不是那么回事,经过一年多以后,在2004年7月,最后是和解,和解本身我们看最后的结果,法院裁定思科今后不得再以同样的理由起诉华为,双方各自的律师费用、诉讼费用各自承担,表明看起来是和解,但是我觉得双方都认为自己有利,实质思科期望利用知识产权来阻击华为的策略彻底失败,而且不能用同样的方式来起诉。

十年来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情况,我们看一个数据。2000年的时候思科当时市值达到了5550亿美金,几乎现在苹果的市值,超越了微软成为了美国也是全球的第一,但是十年以后,思科这个状况已经完全不一样。2000年的时候,思科市值大概2000年初的时候4千多亿,现在的收入大概是400多亿,十年来增长了一倍,员工现在大概是66000多人,员工大概增长了一倍,市值大概900多亿美金,只有当时的1/5。再比较一下华为,2000年的时候华为收入大概200亿,海外收入大概1亿美金,在2002年的时候华为海外收入大概是5亿美金,现在的收入2010年大概280亿美金,2011年300多亿美金,员工大概2010年11万,现在大概14万,将近15万,十年增长了10倍。

目前来说,这场官司的背景历史意义,我觉得未来三五年华为和思科谁是全球通讯领域王者之争的历史转折点,这个事情发生在转折点上很正常。

这是思科整个股价走势,90年上市,是硅谷最成功的一个企业,到2000年进入高峰。2000年以后,十多年来思科的市值基本上保持平稳的波动。尤其是最近几年,从09年、2010年以后,走势是跟美国总体相比是向下走的。

介绍一下思科的整个历史,84年成立,90年上市,0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制造商,到3月27日市值最高,微软花了25年到了世界第一,思科花了16年,2011年开始思科裁员6千多人,而且停发了很多新的产品,曾经的巨头硅谷总成功的企业之一,十年来股票下滑,官司产生,产品衰败线等等,面临了很大的困境。

我们再看一下思科的CEO钱伯斯,要理解思科钱伯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钱伯斯在76年—82年在IBM做销售,其中很重要的,为什么钱伯斯在华为特别敏锐,钱伯斯比华为本身更敏锐,主要还是跟他的整个经历有关系,82年—90年在王安公司做销售,负责亚太地区、北美地区,当时他在王安个人评价是非常高的,90年进入思科,95年担任CEO。从他进入思科以后,当时员工3千人,销售7千万美金,到99年达到121亿美金,钱伯斯肯定是全球业界也被评为最具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领导人。他小时候很怕上台讲话,也有诵读困难症,但是他能够不断的克服。他这个人本身在失败中恐惧,因为他进入IBM也好、王安也好,应该说思科是他第一家成功的公司,他之前的经历里头都是经历了两家公司衰败的迹象,所以他这种忧患意识我觉得比一般的人会强得多。在华为的敬畏和恐惧是他十多年来内心里头很重要的事情,而且我觉得到目前这个对手是无法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通过正常的公平竞争能够战胜的,我觉得这是这个事件的一个背景所在。

华为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华为十年的成长,进入高成长,从07年大概92亿美金到现在323亿美金,一直保持高度成长。思科的销售收入是基本上09 年大幅度下滑,到现在保持了微弱的增长。这里面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在02年开始起诉的时候,华为的员工大概不到它的一半,现在华为整个研发人员超过了思科公司所有的员工的总数,2011年7月份思科员工大概是66000多人,比上一年度裁到5千多左右,华为到现在14.6万人,研发人员大概占了一半左右。华为每年的研发投入大概是10%左右,大概是200多亿人民币。在2002年起诉的时候,华为在知识产权方面没有跟思科相比,那场官司促使了华为在专利申请、研发投入,实际经过了到06年,就是4年以后,华为提交的PCT的国际专利超过了思科的2.4倍,现在比例就更高了,到2011年整个全球专利的申请4万多件,所以专利上已经压倒性的超过了思科。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一点,为什么思科会这么害怕华为,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思科怎么样维持高额的利润是它的一个关键。在最新的财年,他是7月份底的财年,2012年的财年里,思科年收入是460亿美金,毛利是287亿,他的毛利率是接近63%,这是一个超额的毛利,纯利率大概是17.46%。华为整个利润大概是9.1%。如果说华为能够顺利的进入美国市场,首先它会碰到的第一个事情,它的利润明显下滑,会造成整个收入的下滑。美国市场是他一个最核心的支撑性的行业。

为什么要不惜一切手段死守美国市场?经过十年来看,当年华为在全球的国外收入大概不到5亿美金,现在大家比较这两个公司,不说美国是跨国公司,中国公司基本上是国内公司,但是在华为和思科之间比较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华为远远比思科更加全球化,思科在美国整个收入,美国市场收入占60%,超过了国际市场40%,华为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大概是只有30%,在国外收入是70%。所以我觉得经过十年前的那一战,我觉得华为更加开放、更加全球化。思科整个业务,如果说美国市场的垄断地位被摧毁的话,他肯定面临灾难性的后果,他要用一切手段维护最后一个堡垒,如果这个堡垒被攻破,思科我觉得就很难。

我个人觉得,我们先不要从民主统一或者从别的角度看,我觉得思科做的这件事情最核心的一点,他是整个价值观的死守是最大的损失,五创新至上、全球开放、公平竞争、平等互惠是关键所在,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可能会以更开放、更创新、更公平的精神去迎接这场洗礼。

我个人觉得,如果放在未来十年来看,这个事件很可能代表美国衰落的标志性事件,当美国在最强大、最有竞争优势的高科技领域不得不靠垄断手段保护自己、打击竞争对手,说明美国的衰落趋势已经进入最深层次。思科是硅谷的也是一个价值的公司,创新肯定是他崛起的关键,这已经是成为历史。作为硅谷最重要的公司之一,他要把市场问题政治化,本身就丧失了硅谷精神、互联网精神,这种行为虽然可以得到暂时的获益,但是失去的是一个长远的未来。

从更深远的信息安全来看这个问题,思科作为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服务商,也是美国战略的重要基石。为什么美国政府要封杀华为,当年联想购并IBM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同样这么狠,虽然也在联想采取了各种措施,政府不让采购,现在以华为来说,为什么还是有大的差异?主要是我觉得PC行业最大的利润是在因特尔和微软,PC的安全核心还在于CPU操作系统,所以联想购并IBM并没有刺激他最核心的利益,但是华为的设备肯定就是不一样,如果说全球的网络设备不是美国一个厂商可控的话,美国整个在未来网络上的态势可能就会不一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

为什么这次的调查报告主要是基于美国会在比如说思科Windows这些产品里面,为什么他也推断中国也会做类似的,我觉得这个逻辑还是很难成立的,这个逻辑为什么不能成立的一个最核心的一点,在全球所有的国家里头,美国是唯一采取进攻型战略的国家,其他所有的国家,包括欧洲在德国、法国、中国、俄罗斯,只能采用防御型战略,因为只有美国有实力采取进攻性战略,比如思科美国有足够的实力保证他全球不受影响,中国一个企业如果真的政府搞可能很难在其他国家做生意,所以我觉得基本的逻辑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这里面集中调查里面,从美国政治家的思维模式来看,华为的机器每年要发送“信物”,有安全嫌疑,中国数亿台使用Windows和英特尔CPU的电脑、安卓的手机等等,整个产业和心态都在向美国发送海量的信息,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以美国的标准来衡量,目前美国这些重要的公司在中国,他们以超国民待遇战略整个中国市场,是不是应该以类似的手段来审查这些美国的公司。但是如果真要这么做,我们中国的企业在美国大概也就是数百亿的规模,美国这些企业在中国大概起码是上万亿的规模,如果真要打仗,肯定是一个很不对称的战争。但是我觉得这个游戏是一个危险的游戏,也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游戏。

不管怎么样,这个事件一定会把中国的信息安全问题、市场竞争问题,包括政府怎么样维护国家企业利益的问题,会是全新的一次启蒙。但是我觉得不管怎么说,中国的高科技企业要起来,一定要高举开放、创新的大旗,要学美国好的方面,不要学美国不好的方面。当我们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也有我们自己的手段、我们自己的策略能够从容的应对。

这是我今天的主要观点,谢谢!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