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的三个世界三大战役与三种战略选择
2014-02-19 15:25:33
  • 0
  • 2
  • 9
  • 0

核心观点:中国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现状,既不像前段时间美国政府主导的舆论战那样,貌似中国已经有足够实力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进攻战略,也不像业界人士哀叹的那样毫不设防,一无所是,无所适从。冷静审视中美实力差距,分析发展趋势,未来5-10年,中国完全可以立足现实,规划积极有效的网络空间安全防御型战略,逐渐扭转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掌握主动权和主导权。

 

 

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堪称互联网有史以来影响最大的事件。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互联网空间安全格局,也改变全球互联网规则与治理。对于中国来说,斯诺登事件的最大意义就是一次战略觉醒!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20年,也是互联网诞生45年,全球网民数量将突破30亿大关,真正的网络社会已经全面到来。相对于现实空间比较完善的制度、规则和秩序,新兴的网络空间世界,全球各国利益争夺、规则制定与博弈冲突刚刚开始爆发。

新的挑战面前,我们首先需要具备网络空间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安全战略的主体是网络空间(Cyberspace),而不是传统的信息,也不再是传统的网络。如果将网络空间比喻成为一个人,那么信息是肉,网络是骨。网络空间对应的是现实的物理空间,但网络空间超越于现实空间,又主导现实空间。全新视野的网络空间战略与传统的信息和网络战略,代表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两种不同思维模式!

如今,网络空间安全逐渐成为中美博弈的核心问题,也将成为未来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的博弈核心,甚至最大的引爆点。目前,美国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规则的模糊性,占据了舆论的主导权和主动权。但是,现实真相又是如何呢?我们拨开层层迷雾,透过现象,来了解一下真实。

概括而言,网络空间格局可以简单总结为三个世界和三种战略选择。与现实世界的三个世界划分类似,互联网上也可以划分为三个世界。现实世界是以经济发展程度来划分,而网络上略有不同,以网络上的主导权来划分,可以分为网络殖民国家、网络主权国家和网络霸权国家。从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产业竞争力和网络战实力三个角度上看,全球只有美国一马当先,是唯一具备垄断性力量的网络霸权国家。而中国、俄罗斯、印度、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英国、德国等国家,主要包括除美国之外的经合组织(OECD)国家和几大新兴国家,其综合实力有条件掌握自己网络的主导权,形成了一批网络主权国家。而相当一批国家,受制于经济实力和发展状况,不具备足够的互联网力量和竞争力,将成为互联网上受制于人的网络殖民国家。

随着网络空间重要性不断上升,社会、经济、生活等活动的重心越来越转移到互联网上,各个国家开始重视网络空间战略。各国网络空间战略主要与国家实力相匹配。对应于现实空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四种核心能力,网络空间也四种主要能力。网络空间的政治能力,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力量、公共外交和全球同盟等力量。网络空间的文化能力,主要包括社会认同、意见领袖、网民动员和民众凝聚等能力。网络空间的经济能力就是互联网产业和自身的经济能力。最后,是网络空间的军事能力,也就是网络的控制与反控制,进攻与防御能力。

根据能力,网络空间的战略选择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进攻型战略,一种是防御性战略,还有一种依附型战略。战略源自于基础和实力,网络空间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相匹配。与传统安全战略一样,目前全球唯一有实力和能力实施进攻型战略的,只有美国一家!而中国、俄罗斯等网络主权国家只有能力实施防御性战略,战略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做好自身防御,保障自身网络安全。而大多数网络殖民国家只能采取更加务实的依附型战略。

虽然,美国官方也声称自己的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主要是防御型的,但是本质上是进攻型的。斯诺登揭示的美国全球监控体系,很真实地展示了美国独一无二的全球性、全网性和全息性的监控能力。奥巴马政府《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报告的实质,也是采取进攻性态势,在全球推广美国价值观,掌控网络空间规则制度,对全球指点江山。一些美国军方的话,更可以说明进攻型战略的真实。罗伯特·艾尔德中将说:“我们的使命就是控制网络空间,包括进攻与防御。”美国空军网络空间作战特遣队负责人说得更直白:“如果你正忙于网络空间防御,那你的反应就太过于迟钝了;如果你不能控制网络空间,那就不能控制别的作战领域;如果你是一个发达国家,一旦遭受网络空间攻击,生活将陷入困境。”

既然美国是唯一实施进攻型战略的国家,为什么在中美黑客事情中反而给人印象是很被动,很无辜。中国往往成为进攻的一方。这当然是一直假象。根本原因在于网络空间安全的战役目前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首先就是舆论战,其次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市场战,最后是国家之间真正的信息战。舆论战是正常时期的主战场,信息战是战争时期的主战场,市场战是正常时期和战争时期都很关键的战场!

让我们好好审视一下这不同层面的三大战役的真实:舆论战是利用事件的新闻效应,在舆论上压倒对方,占据最有利位势。美国利用自身软实力,尤其是新闻话语上的主导权,把中国塑造成为网络战的进攻方,自己沦为弱势的防御方。以IP属于中国,等同为中国黑客发起攻击,将中国黑客等同政府支持,依靠这种完全不合理的逻辑,一方面是获得舆论得分,谋取在中国其他方面的更多利益,同时在不断压缩经费的趋势下,最大程度为自己获取网络安全的经费投入。其实,美国是黑客文化的发源地,至今超过50年的历史。美国也是全球黑客的大本营,无论人才和技术都首屈一指。虽然中国网民数量已经是美国两倍以上,但是在黑客攻击方面,依然缺乏对等的实力,差距甚至不低于中美传统军事历史的差距。

让我们在看看基础设施的市场战。全球互联网核心基础设施,比如根服务器、域名服务器等,都放在美国,处于美国政府实际控制之下。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主要供应商,无论是骨干网的路由器,还是服务器和终端的芯片和操作系统,以及应用商店等,基本由思科、英特尔、高通、微软、苹果、Google等美国公司绝对主导。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国家敢于与美国进行进攻性举措,都无异于以卵击石。

最后,再看国家网络空间的战略,美国是最早完成顶层设计,并在战略高度上重视和部署信息战。国家的网络安全战略由总统直接领导,每年推出相关战略研究报告,都是总统直接撰写导语。美国从最高层出发,自上而下的一体化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进一步提升了美国在网络时代的霸主地位。而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有实力的国家,都还没有真正完成战略上的顶层设计。网络空间安全仅仅局限在不同部门层面。

从发展趋势和长远的力量转移来看,未来网络空间将逐渐形成中美两强博弈的新格局。可以说,在5到10年之后,互联网世界的产业竞争力,中国将与美国形成分庭抗礼的基本格局。而中国网民将是美国的3倍以上,进一步推动中国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中心和创新中心。时间的天平在向中国倾斜,这将直接威胁美国在网络空间一家独大的霸权地位。这也是当下中美网络安全问题不断升温的更深层次原因。

但是,在近期的5到10年,中国的主要任务是确立并完善自己有效的网络空间安全防御型战略。无论是面对美国进攻型的舆论战,还是强化自身基础设施安全建设,急需补课,提升基本的应对能力,扭转今天的被动局面。

当然,最紧迫的还是,中国要在越来越重要和越来越激烈的网络空间安全博弈中迫切需要明晰处境,完成在国家战略上完成符合中国实力和发展趋势的顶层设计,并在产业竞争力和舆论战的应对方面,表现更加积极主动和更多的应对策略和智慧。

总之,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也无须盲目悲观。认清形势,明晰自身,理性冷静应对,趋势的天平将向我们倾斜。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