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担心“互联网+”成下一个光伏?
2015-04-24 09:40:23
  • 0
  • 0
  • 35
  • 0

2011年1月奥巴马做国情咨文演说,1/3的篇幅都是讲创新,他说,“激发国人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制胜未来的基石。没有人能够断定下一个龙头行业是什么,或者新的就业岗位会来自哪里——就像30年前,我们不会知道,这个叫互联网的家伙会带来经济革命。我们能做的——这也正是美国人民比别人好的地方,就是加强美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记住!美国发明了汽车和电脑;美国拥有爱迪生和莱特兄弟;美国创造了谷歌和脸谱。在美国,创新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我们赖以谋生的方式。”连身为全球创新大本营的美国的总统,奥巴马清醒而明智,也得谦虚地承认,对于创新没有人能够判断未来,包括他本人。但是,我们的政府会不会觉得“互联网+”方面自己是全知全能呢?

看到各地开始豪情万丈大力规划“互联网+”,开始举办各种同质化的“互联网+”大会,心里真有点打颤。政府应该少做产业规划少指导,多听讲座多做培训,多走访多取经,“互联网+”面前多做服务,少做领导。克制内心的冲动,压制蠢蠢欲动的出招,成为最大的挑战。

为什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担心“互联网+”会成为下一个光伏?这个担忧主要来自于四个层面的严峻拷问:首先,“互联网+”内在特性如何?是否已经发育、成熟到可以全民推广的程度?其次,“互联网+”全面推广的新一代基础设施是否已经具备?第三,谁将是“互联网+”资源的主要配置者?第四,现在推进“互联网+”做法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如何才能把握好度?

在剖析这三个层次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申明我们的立场和初衷!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肯定“互联网+”本身的正确性。“互联网+”的理念完全是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也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与需要。“互联网+”也一定是解决当下中国转型与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甚至堪称灵丹妙药。其次,我们也充分赞赏政府的初衷和美好的愿望。本届政府有着难得的前瞻性,这是需要高度智慧和魄力的举措。最后,从我个人的私心来说,退一万步,政府把大把的钱浪费在“互联网+”领域,也比浪费在其他领域中强吧。总之,在各种主观思想的层面,我都赞赏政府对于“互联网+”的推动和鼓动。

那么,让我们回到客观、理性的三个担忧中来,一一冷静分析。

首先,“互联网+”内在特性如何?是否已经发育、成熟到可以全民推广的程度?“互联网+”的核心是通过互联网的创新技术、应用与模式实现传统各行各业以及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转型升级。所以本质上来说,“互联网+”是一种创新行为和活动。作为20年的网络旗手,我个人一直热衷于为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摇旗呐喊,唯恐各方面推进得不够快。但是,面对“互联网+”汹涌的热潮,我自己也心里打颤。

我个人认为,经过20年互联网热潮的洗礼,今天的互联网革命已经深入人心,也深入各行各业。但是,我们客观说,“互联网+”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远没有发展到技术、方法、应用和模式都比较成形的阶段,更没有到成熟的阶段。过去20年发展,互联网真正完成深层次变革的,包括人际通信和交流方式、信息获取和媒体形态、数字娱乐以及部分领域的电子商务。而即使是电子商务,大多数行业还没有形成比较通行的“互联网+”的成形、成熟的解决方案。而当下最热门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在线教育等等,更是处于探索和创新的初期,处于黎明前漫长隧道的中间。更多领域的互联网变革还在启蒙和启动过程中。

也就是说,真正的“互联网+”应用、方法和模式都处于非常初期的探索阶段,远没有到成形和成熟,可以没有到全社会、大规模推广阶段。互联网创新最大的教训之一就是“欲速则不达”,过快过急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即使是最具“智慧”的风险投资,在Web 2.0、团购、垂直B2C等方面,都因为急于求成、过度投资而给新兴行业最终带来几乎摧毁性的反作用。

“互联网+”与任何创新一样,其成长周期就像一个人,需要从婴儿、少儿、少年、青年等一步步成长,不能简单催熟,不能跨越阶段。“互联网+”变革每一个行业,都需要经过早期创新者和狂热者的磨练(试验市场,小白鼠市场),逐渐找到利基市场、汇聚一部分理想主义者用户(早期市场,发烧友市场),然后在进入实用主义者主导的早期大众市场之前,需要跨越一个生死鸿沟。跨过去,才一马平川,形成主流市场(包括实用主义用户构成的早期大众市场和保守主义者构成的晚期大众市场)。一个创新应用,从试验市场,到早期市场,再穿越鸿沟,抵达主流市场,一般最顺利最成功的案例,需要大致5年时间。

目前的客观现实是,绝大多数领域的“互联网+”应用还处于试验市场阶段,少数领域(医疗、健康、O2O、微商等)已经处于早期市场,个别的(新媒体、游戏、微信等)已经进入主流市场阶段。整体的“互联网+”浪潮真正达到全面主流化的程度,乐观说也应该需要10-20年时间,我们政府有这样漫长而悠久的耐心吗?

中国政府有着全世界都著名的超强动员能力,这一点我们都认可。如果,总理的“互联网+”一声令下,各行业、各省市、甚至区县、乡镇和村,都开始了全面的“互联网+”运动与行动。这个声势以及未来的资源调动程度,怎么估计都不算过度。目前这么强大的力量,对于处于试验阶段的“互联网+”应用,有助于启蒙和培育市场,但是稍微使用不当,就会是摧毁性的破坏。对于早期阶段的“互联网+”应用,也可以提供大力支持和帮助,但也很可能扭曲正常的发育和良性竞争。而对已经处于主流市场的“互联网+”应用,这种大力推进,积极的作用相对比较好,但是,也要警惕对于市场公平竞争的影响。

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从来不是缺席者也不是旁观者,而是非常关键而重要的力量。但是政府角色必须得当而正确。政府的干预和“调剂”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这方面,首先需要政府具有高度的创造力!但是,我们政府的行为一般都是运动式的,暴风骤雨般的,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全然不讲究区域不同的特点和特色。如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快速演变、捉摸不定的“互联网+”,如果政府缺乏基本的创造力,通过转化成为政府文件那样千篇一律、概念高度雷同的动员、规划和行动纲领,将是多么让人胆战心惊的事情啊!“互联网+”的小身子骨能经得起如此热切的折腾吗?相对而言,光伏产业更接近传统制造业,技术比较确定、模式更是明了,所以政府在新兴的“互联网+”上面强烈用力,危险程度更高于光伏!

目前虽然“互联网+”的专家、理论家雨后春笋,但是还没有人真正把“互联网+”说透、说全面、说清楚。最早的始作俑者——腾讯,的确是中国目前最有资格做出涵盖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全方面的“互联网+”文章的企业,但是,还没能够拿出比较全面的东西。阿里巴巴是“互联网+”在传统行业方面最有发言权的,他们抢得先机,发布“互联网+”报告,出版“互联网+”图书,但是,里里外外还基本上是阿里巴巴集团的业务白皮书的简单包装。

今天朋友告诉我,目前出版的“互联网+”图书已经有20多本(未来一个季度,将会突破100本),让我把互联网实验室手头正在写的东西放下来,别去趟这趟浑水了。这么多“互联网+”的文章和书籍可以让你看到吐血,却没有人能够真正把“互联网+”的道法术讲清楚。可以肯定,这些书的生命周期都不会超过1-2年。根本的原因在于,“互联网+”还处于早期阶段,最根本的内容都还没有成为现实。道行不高却喜欢赶热潮的“专家们”,只可能堆砌出一本本让你越看越晕的文字,而这些东西如此能够去指导各行各业生死攸关的“互联网+”转型升级呢?

除了商业模式成形成熟之外,互联网+”的全面推广还依赖于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成熟,也就是云计算、大数据等作为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两个层面的基础设施要相对完备,才能避免千军万马在转型升级的大跃进道路上,不要陷入各种泥沼和陷阱。而事实上,今天“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还远没有建成,更谈不上完善。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哪一部分应该作为公共服务来提供,哪一部分作为市场化运作更合适,目前都还不明朗。缺乏基础设施强有力的支持,“互联网+”全民运动,风险大增,成本和代价更是惊人!

中国制造的崛起,依赖于我们政府在“铁公鸡”的大手笔投入,依赖我们各地政府“三通一平”“五通一平”等基础设施的强有力建设与支持。那么,“互联网+”运动的基础设施呢?这个倒是值得政府优先去思考和解决的。

(待续)

 

下一篇预告:

题记:绝不是耸人听闻!无论从客观规律,还是从历史教训看,政府对高科技的主战场关怀过度,扭曲资源配置,损害正常竞争,破坏创业创新,都是大概率事件。除非今天的各级政府真的已有质变,对新时代的公共政策富有洞见。但这更需要奇迹发生!“互联网+”热潮中,重要性的秩序(按贴近市场创新最近的距离而定)应该是:用户第一,创业者第二,投资者第三,巨头们第四,专家学者第五,政府官员第六。但如果实际中的顺序倒置过来,神仙也没用!但迄今在我目之所及,没看到把重要性顺序放对的地方。这个座次问题不是简单的小问题,反映的还是价值观和思维模式。难道意味着互联网+注定要奔下一个光伏而去?真希望我是杞人忧天。

第三,谁将是“互联网+”资源的主要配置者?

“互联网+”的话语权,取决于谁在创新的最前线。这与网络治理不同,网络治理方面重要性的秩序应该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界和用户网民。因为网络治理是一个公共性和独立性优先的事情,是确立社会利益最大公约数和通行规则的事情。但是,“互联网+”的核心在于创业创新,遵循的是另一个逻辑,这是完全市场的逻辑。

第四,现在推进“互联网+”各种做法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学习政府各级领导关于“互联网+”的讲话和精神成为企业界寻找商机的重要任务,BAT与各地政府的签约成为一道风景,市场垄断与行政垄断的联姻是否是“互联网+”发展的正确选择?全国各地纷纷召开的“互联网+”大会让专家和企业们疲于奔波,各种千篇一律的“互联网+”规划能将我们的未来引向何方?……

 

上一篇:这哪是互联网+,这是互联网被+了,而且活生生夹住了互联网的脑袋,夹住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命根!先授权才能转载,这种传统的许可文化居然还能作为网络时代的普遍规则,这也太奇葩了。授权许可作为少数人、少数作品的自己选择,无可厚非,可自己特别声明。但今天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为了更大范围传播,而不是保护。如此强制许可文化,每篇文章都要授权才能传播,那是多可怕的壁垒,完全是祸害互联网,开历史倒车。

下一篇书评预告:又一本被爆炒的图书《从0到1》:中国互联网创业完全等同于成功学2.0版。继凯文•凯利爆炒之后,彼得•蒂尔(Peter Thiel)从天而降。这位在《从0到1》一书封面上以“硅谷创投教父”为帽子的互联网创业者和投资家,一时间炙手可热,大有赶超KK的架势。彼得•蒂尔究竟是何方神圣?真正了解他的情况,就知道水分不少。更微妙的还是他的思想,以及他背后的神秘公司。彼得•蒂尔最大的财富还是他创办的那家堪称硅谷最神秘的大数据挖掘公司Palantir,作为创始人和第一大股东,最新估值达到150亿美元,但是公司并不急于上市。因为,Palantir投资背景是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FBI)也是幕后投资者,美国国家安全局更是Palantir 最大的客户,斯诺登揭露的全球监控项目-棱镜计划,其背后的大数据采集和情报分析的公司就是Palantir。作为美国政府御用的网络安全公司,棱镜项目的主力军,该公司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一跃成为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创业明星人物,成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重量级嘉宾,也是醉了。

下下一篇:显然,各级政府对“互联网+”推动的出发点绝对是好的。本届政府简政放权,做得力度远超历届。但是,在“互联网+”运动中,实质上依然是公权力强力干预私权力,政府代替或超越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尽管我们的文件上说的是不断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但是,政府如此一批热心,如此强有力的时候,政府必然将成为“互联网+”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必然冲击真正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

特别说明:重新回归书生本色,坚持天天写作,每天发表。所有文章首发博客中国的方兴东专栏(fxd.blogchina.com),欢迎关注!另外,请加我的微信公共账号(方兴东观察),就可以每天给你推送到。“每天五分钟,给思想加油”,包括每日评论,每周书评,每周人物,以及网络治理系列,媒体融合系列,口述历史系列等,纯粹独立的个人视角,信手比划,相信会给你不一样的思考。吐槽很容易,坚持每天吐槽不容易,希望大家大力支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