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担心“互联网+”成下一个光伏(2)?
2015-04-27 09:42:19
  • 0
  • 1
  • 33
  • 0

题记:绝不是耸人听闻!无论从客观规律,还是从历史教训看,政府对高科技的主战场关怀过度,扭曲资源配置,损害正常竞争,破坏创业创新,都是大概率事件。除非今天的各级政府真的已有质变,对新时代的公共政策富有洞见。但这更需要奇迹发生!“互联网+”热潮中,重要性的秩序(按贴近市场创新最近的距离而定)应该是:用户第一,创业者第二,投资者第三,巨头们第四,专家学者第五,政府官员第六。但如果实际中的顺序倒置过来,神仙也没用!但迄今在我目之所及,没看到把重要性顺序放对的地方。这个座次问题不是简单的小问题,反映的还是价值观和思维模式。难道意味着互联网+注定要奔下一个光伏而去?真希望我是杞人忧天。我们的担忧终究是为了中国的互联网+能够更健康、更顺利地展开下去,实现真正跨越式的弯道超车。

 

第三,让我们看看谁应该是,谁将是“互联网+”资源的主要配置者?

记得是2009年,在杭州滨江的一次大会上,一位在硅谷20多年的著名企业家直言不讳地说:回国后,让他最不习惯的是,国内各种创业、创新的大会,讲话发言以及台上座次的都是政府官员第一,投资者第二,然后才轮到创业者,而且基本只能坐在观众席去了。他说在硅谷,重要性和位置很清楚:创业者是绝对的老大,投资者一般也是躲在创业者后面,而官员应该坐在观众席。国内和硅谷的这种位置的完全倒错,反映的完全不是一个简单的表面问题,而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问题。是一种背离创业创新精神的文化传统和旧有规则。这种文化和价值观,不仅仅反映在会议上,而将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如果有谁在哪个地方的“互联网+”大会能看到“创业者第一,投资者低调尾随,官员在观众席上与民同乐,虚心学习”的座次安排,那么请一定告诉我,我们应该当作天大的事情来宣传一下。说明,国内政府也开始有了真正对路的,开始符合规律的创新了。

显然,各级政府对“互联网+”推动的出发点绝对是好的。本届政府简政放权,做得力度远超历届。但是,在“互联网+”运动中,实质上依然是公权力强力干预私权力,政府代替或超越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尽管我们的文件上说的是不断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但是,政府如此一批热心,如此强有力的时候,政府必然将成为“互联网+”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必然冲击真正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

1、  计划经济的惯性。(抱歉,对于这些术语和理论我也是边思考边学习,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地使用了,不当之处肯定难免。)

2、  工业经济时代强政府,行之有效的惯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手段全面转移到高科技领域。关键是,对于工业园区、经济园区、开发区这些“弱创新”领域曾经凑效的政府努力,在互联网这样“强创新”的高科技领域,还依然奏效吗?

3、  这是一场毫无质疑、毫无助力的政府助推运动。如今,全社会的共识就是认为政府推动“互联网+”是大好事,认为是政府进步更有眼光。就像环保、绿色、减排等做很光荣的事情。但是,事实上,环保、绿色、减排等高大上的事情,本身就是公共性很强的事情,而“互联网+”不一样。这个还是需要“超市场”的创新机制驱动的领域。需要最大程度调动非常稀缺的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来攻克。

如同创业一样,一种看似前景非常好的新的商业模式,究竟能否成就一个公司,基本上是5-10年时间可以给出答案。也就是说,这场“互联网+”运动,成效如何,5-10年之后才能明白。

“互联网+”可能的结果:最好的结果是依然奏效,不差的结果是不奏效,最坏的结果是反作用。李总理应该公共政策、高科技领域等真正明白有智慧的专家们,制定政府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哪些肯定是不妥就不能做,哪些是肯定是积极的,就鼓励做,还有不确定的,那就试错。提高警惕,保护“互联网+”,没有害处。

“互联网+”的话语权,取决于谁在创新的最前线。这与网络治理不同,网络治理方面重要性的秩序应该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界和用户网民。因为网络治理是一个公共性和独立性优先的事情,是确立社会利益最大公约数和通行规则的事情。但是,“互联网+”的核心在于创业创新,遵循的是另一个逻辑,应该更是市场主导的逻辑

总之,我左思右想,我个人最终的结论始终是:目前这样毫不设防的政府运动强势介入,必将严重扰乱互联网创业的生态、创新的扩散和发展的正常节奏,“互联网+”成为下一个光伏是大概率事件!希望这一次真是我大脑神经短路了。

 

第四,现在推进“互联网+”各种做法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学习政府各级领导关于“互联网+”的讲话和精神成为企业界寻找商机的重要任务,BAT与各地政府的签约成为一道风景,市场垄断与行政垄断的联姻是否是“互联网+”发展的正确选择?全国各地纷纷召开的“互联网+”大会让专家和企业们疲于奔波,各种千篇一律的“互联网+”规划能将我们的未来引向何方?……下面就选择简单的说几点吧:

1、BAT三巨头成为顶级大会标配

当然,中国特色的创业创新大会的规则上,除了官员和投资者喧宾夺主之外,还有两类人一定是抢在创业者前面的,那就是巨头土豪和专家学者。尤其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成功的巨头,基本上的“互联网+”运动的最稀缺资源。能够请到巨头的大小,基本上决定了会议的档次和高度。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这BAT的三巨头,我想原来已经很炙手可热的他们一定会发现他们继续爆棚。几乎全国各地所有地方都希望他们出席会议,全世界最热门的娱乐明星也不会享受到多邀请函的光顾。尽管他们发言的内容已经千篇一律,干货新货很少。但是,他们作为顶级会议必须配置的一个组件,只要站台一下就完全不同。

BAT三巨头今天肩膀上扛着千亿美元级的市值,如今哪有时间亲临市场第一线,有多长时间没有与用户直接打交道了。当然,他们可以得到下属的汇报材料,接触的层次不一样了,信息量不一样。如今是与全世界最高大上的精英交往,信息内容不一样。但是,回想15年前、10年前,今天一起厮混的人不就是当年自己需要挑战的人吗?今天有志向的创业者,不都是把你们当作挑战的对象吗?真正的创业创新精神,不就是以颠覆和挑战成功者和既得利益者为使命的。

如果说,本届政府是不是应该像规范“三公消费”一样,也规范一下各种大会,别让创业创新大会也变成以“身价、名气和权力”来衡量的传统的秀场一般的老路子。去挖掘和发现本地15年前的新一代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们。也让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腾出更多时间去思考迎接创新和全球化等挑战。

2、这些专家学者真懂“互联网+”吗?

规划越来越多,座谈会越来越多,这方面专家学者忙碌起来了。但是,我们应该问问,这些专家学者真的懂“互联网+”吗?很惭愧,自己在互联网领域折腾了20年,真没有折腾出什么成绩,却也不小心开始熬成了著名专家。我真心承认,我自己对于“互联网+”完全一知半解。当然,好在我在互联网领域混了20年,交了无法学费,不知道如何成功,却知道了一点哪些地方是陷阱哪些是泥坑。所以,我还是架不住邀请,经常去说几句不轻不重的话。

可是,我看很多专家学者,过去20年根本不在互联网领域,传统的信息化和其他领域,他们真的对互联网有研究吗?敢于出思想去为眼前都真正了解的事情做下一个5年10年的规划吗?当然,不是要刻意抨击这些专家学者。因为,他们相当部分都是我的好朋友。我觉得老朋友喝喝茶,吹吹牛,倒是很好的事情。就像我最近几年,热衷于做中国互联网口述历史,很带劲。这个活倒真是适合我们。

至于凯文·凯利们,之前我已经说过不少,今天就不说了。

还有各地开始浮出字面的“互联网+”规划,雄心勃勃,壮志凌云,却是千篇一律,演变成为新时代的八股。这些东西到底能真正助力创业创新吗?我不否定,但是怀疑。但今天不多说。

总之,面对如此未知和不确定的“互联网+”,今天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创业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士们,都应该更加知道敬畏市场的力量,敬畏创新内在的规律,应该保持谦逊。未来很精彩,未来都在今天在第一线埋头创业的人身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才是正确的选择。当然能够尽可能少干扰他们,也算是很不错的帮助!

对于政府用力过猛的担忧并不否定政府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我们的政府围绕互联网+的公共政策层面,有着巨大的和根本性的发挥空间。做对的事情,并且做对事情。是这一次“互联网+”运动的真正考验。

随意随想随笔,抛砖引玉!

  

下一篇书评:又一本被爆炒的图书《从0到1》:中国互联网创业完全等同于成功学2.0版。继凯文·凯利爆炒之后,彼得·蒂尔(Peter Thiel)从天而降。这位在《从0到1》一书封面上以“硅谷创投教父”为帽子的互联网创业者和投资家,一时间炙手可热,大有赶超KK的架势。彼得·蒂尔究竟是何方神圣?真正了解他的情况,就知道水分不少。更微妙的还是他的思想,以及他背后的神秘公司。彼得·蒂尔最大的财富还是他创办的那家堪称硅谷最神秘的大数据挖掘公司Palantir,作为创始人和第一大股东,最新估值达到150亿美元,但是公司并不急于上市。因为,Palantir投资背景是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FBI)也是幕后投资者,美国国家安全局更是Palantir 最大的客户,斯诺登揭露的全球监控项目-棱镜计划,其背后的大数据采集和情报分析的公司就是Palantir。作为美国政府御用的网络安全公司,棱镜项目的主力军,该公司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一跃成为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创业明星人物,成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重量级嘉宾,也是醉了。

未来几篇预告:

1、从五角大楼新战略看中国网络安全战略抉择:面对美国越来越清晰的进攻型战略,中国为什么应该尽快明晰积极防御型战略,避免各种混乱和不协调。

2、从新媒体之道总结“国平评论”的成功经验:能否因此总结出若干规律,有效指导中国传统媒体转型和媒体融合打开局面?

3、谁能理解华为徐直军反封闭言论的真正内涵?没有开阔的全球视野和高远的境界,要正确理解徐直军的话语的完整意思是很难,超越了今天国内的一般思维模式和内心承受力,也超越了国际对中国企业的固有认知。善意的人,也就达到这个境界:“至于信息安全问题,只是一个说法,真正的目的不在于安全,而在于利益。”如何在误解和曲解中看到下一个十年的未来图景? 

特别说明:重新回归书生本色,坚持天天写作,每天发表。所有文章首发博客中国的方兴东专栏(fxd.blogchina.com),欢迎关注!另外,请加我的微信公共账号(方兴东观察),就可以每天给你推送到。“每天五分钟,给思想加油”,包括每日评论,每周书评,每周人物,以及网络治理系列,媒体融合系列,口述历史系列等,纯粹独立的个人视角,信手比划,相信会给你不一样的思考。吐槽很容易,坚持每天吐槽不容易,希望大家大力支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