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新增题记:媒体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整整10年,我们是否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与使命?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有哪一家主流媒体真正成功完成转型升级,重新掌握全球传播的主导权?新闻传播学科范式转变的理念伴随着整个互联网时代,但是,今天整体学科依然处于危机时刻。这一切问题,都可以罗列出很多理由和原因。但是,最简单、最根本、真正决定性的问题,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全面拥抱科技创新。而这一共同的结症,决定了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诸多数字化转型都功败垂成。是时候重估科技创新,真正全面拥抱科技创新!
导读
全面拥抱科技创新,不能仅是将科技继续当作工具,当作一项应用,而应该将其视为新闻传播学最根本的“生命线”。
从业界实践看,世界范围内的媒体融合像一个无止境的发展命题,始终面临着很多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在学界,对新闻传播学科范式转变的研究亦伴随着整个互联网时代,但学科的危机感依然挥之不去。其中的原因可以罗列出很多,但最直接最根本的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全面拥抱科技创新。
是时候重估科技创新的力量,真正全面拥抱科技创新了。随着AIGC的全面爆发,科技创新进一步主导了全球传播格局的转变。这场智能传播风暴的策源地——OpenAI公司,不出售任何科技产品,而是致力内容生成及其传播,成为一家纯粹的传媒公司。更引人注目的是,英伟达AI芯片的销售流向,居然成为过去一年定义和主导当今传播格局的关键性力量。“大力出奇迹”,谁的“卡”多,谁的内容生成就更好,谁的传播力就更强。事实上,科技正在全面接管传播,正如传播正在全面介入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
虽然无论在业界还是学界,对科技推动新闻传播的关注、实践和研究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人人都熟视无睹的共同理念,但是我们可能都没有真正深入理解科技创新,没有足够的决心和力度跟上和驾驭科技创新。
这是因为,一方面,新闻传播学属于人文社科范畴,学界和业界将隶属理工科的科学技术习惯性地视为“黑匣子”;另一方面,对于任何强调技术重要性的论说,我们一直怀有一种“不明觉厉”的认知方法——技术决定论,英尼斯、麦克卢汉、卡斯特等概不例外。但更朴素地看,科技创新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力度和程度的问题,更简单直接地说,是资金投入程度的问题。在硅谷,无论是软件公司、硬件公司、通信公司、半导体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主流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基本占到收入的15%左右。而中国企业除了华为能够达到这个程度的研发投入外,几乎都差距悬殊。三大运营商研发投入在收入的2%左右,中国制造业500强研发投入不到收入的3%,互联网主流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在收入的5%。投入少,“弹药”就难以打透,难以抵达创新的最前沿。而避重就轻,模仿追随,都不足以通过创新建构独特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显然,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可能迄今都没有真正触及科技创新的深处。媒介融合,某种程度上就是新闻传播与科技的融合,只有大幅度加大科技投入,才有未来重回传播主战场、重新掌控舆论主导权的机会。
全面拥抱科技创新,不能仅是将科技继续当作工具,当作一项应用,而应该将其视为新闻传播学最根本的“生命线”。无论是业界的实践前沿,还是学界的科研与人才培养,我们需要建构在科技创新之上的一整套的全新基础理论,需要彻底打破文理界限,重构整个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
方兴东:本刊学术顾问,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浙江省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浙江省万人计划文科领军人才。中国互联网治理论坛(IGF)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信息伦理工作组(IEWG)专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近30年来,全程参与、见证并追踪研究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媒体与国际传播、数字经济与治理、科技政策与创新等。至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包括《新闻与传播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国内权威期刊,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9篇。是国内智能传播、网络治理、互联网反垄断、博客、Web 2.0、超级网络平台、数字治理等概念和理论最早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