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国互联网30年读《真需求》
2024-10-31 19:31:21
  • 0
  • 0
  • 1
  • 0

梁宁《真需求》书评

写书评似乎是很多年前的活计了,现在出书出得太多,多到实在来不及写书评了。因此,梁宁微信说让我给她的新书写篇书评,还真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她还有一个更响当当的理由,说这是她的第一本书,不捧场不行。这也让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印象中,她应该已经出过很多本书了。因为这些年没有一堆书在手,能够在江湖中赢得大名,有点不可想象。

国庆期间,梁宁说把《真需求》给我寄过来。当她节后催问我书评,我还很诧异:“没收到书啊,我还在等着拜读呢。”结果一查,发现埋没在了一堆新到的牛皮袋里,没有打开。已经多少年了,梁宁没有如此提出一个要求,并且紧盯,所以,就算十年以上没有写书评,也得愉快地写起来。

梁宁的书没有读过,但是,很多她十万加的文章还是拜读过不少。《真需求》的风格和她的文章一样,简洁、明快,富有哲理的金句时不时闪现。最重要的是,她一向善于讲故事,通过故事将理念和观点阐述出来,始终是写作的最高境界。就像以《人类简史》和《智人之上》著称的赫拉利,以及我的老朋友吴伯凡,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而梁宁讲故事的特点,就是与她近30年近乎全程经历中国IT业相结合,实现了实践—理论—故事三者的融会贯通。

互联网时代,很陌生的朋友往往一键之隔,而很熟悉的朋友反而隔得很远。和梁宁相识,成为铁杆,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朋友的年限,开始往30年的数字上挺近。但是,最近十年,我告别中关村,远离江湖,一头扎在学术界,大家见面少了。不过,同在IT老友群,微信也保持沟通,倒是与天天相见也差不太多。而这些年,梁宁在IT江湖,尤其是产品方面,上升为大腕。究竟有多大,我也有点不明就里。想起来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一个场景,老猫热情给我介绍一位财经博主:“方博,这是百万级的财经大V。”那一刻,我的确有点迷离恍惚的感觉,我不得不自嘲道:“20年前我做博客的时候,也是当年的大V啊。”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作为一位互联网和IT的骨灰级的观察者,看着一波波新的浪潮上崛起的一批批新人,是一种很复杂的滋味。但是,沉浸于学术界的研究,已经让我习惯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获得一种全新的坦然和释然。

而梁宁不一样,她依然活跃在产业的第一线,依然在潮头上思考。《真需求》,是真经。这与网红时代广为泛滥的“鸡汤”泾渭分明。

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梁宁相聚在中关村,这一当年中国高科技的绝对中心。那时候,互联网热潮刚刚爆发,80年代爆发的计算机还是当时产业的中心。我们恰好是踩着计算机浪潮的后程,完美接上了互联网浪潮的前程。猛然回头,近30年来,我们基本上就是这场大热潮的最佳“燃料”。那时候,我们都还不到30岁,意气风发,无所畏惧,激情无限,成为反微软斗士,成为网络旗手,成为博客教父,大开大合,始终相信未来会比现在更开阔,从来不担心未来会有更大的挑战。就这样,干了无数事情,却最终还是一地鸡毛。留给历史尘埃,一地凌乱的痕迹。

而今天新的一代代年轻人前赴后继。尤其是商业利益爆炸之后,这个群体规模更大,激情更高。我们终于也和当年审视我们的长者一样,有意识地与新的热浪保持距离。但是,梁宁却依然如同当年那般,未曾改变。时而大师状,讲述IT业朝代更替规律,时而“巫婆”状,闭关和远行。

我们都是中国互联网浪潮的弄潮儿,但是,到了今天,该认真思考一下,忙忙碌碌,风风火火,30年了,我们最终究竟能够留下什么?

最残忍的真相是,历史往往会开一个大玩笑。我们一直信奉和奋斗的,往往是历史不经意的一粒尘埃。身处中关村,引领潮流30年,但忽然之间发现,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深入高科技的中心,而我们折腾的却只是高科技组装产品,高科技周边产业和高科技服务业。2023年9月,我奋战5年的“根技术六部曲”第一本《欧拉崛起》出版,当时信息化百人会在合肥开一个读书会。汇聚了几十个中关村的老朋友。座谈时候有人问我最大的感想是什么。我认真琢磨了一下,我说:“因为写《欧拉崛起》,写这六本书,我有一天突然发现,华为这五年做的事情,其实是我们中关村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做过的,甚至没敢想象的。”

这是一种顿悟,也不无一丝幻灭感,我们整个的青春,已经不可调整,已经不可回覆。《真需求》里也充满了这种故事。但是,我们最大的慰藉就是,我们经历了整个过程,这种体验,是独一无二,是无与伦比的。而这一过程本身,远比结果更加宝贵。

这些年自己深入学术界,沉浸于学术界,甚至沉迷于学术界,使得看问题看人生的角度,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几年前,我还苦口婆心劝梁宁,我说你要读一个MBA,然后再读一个博士。梁宁当然不太理解,她说:“我还经常给MBA讲课呢”。这我完全相信,梁宁讲述MBA课程一定非常精彩。但是,我说学术训练,是一种独特的技能,独特的思维和人生方式。因为,学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将自己的学识和智慧,按照专业化的方法,能够为人类知识共同体大厦添砖加瓦。作为写过30多本图书的我来说,著作本身早已经不是目标,而必须认真思考:一个人热闹之后,究竟有什么东西能够沉淀下来,留得下来,能够超越我们个人的生命长度。

有了这样的想法,一方面说明我们已经不再年轻,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已经不是当年仅靠激情驱动,义无反顾地去追求梦想。当然,我希望梁宁继续保持自己的这种状态,所言所思所行,宛如当年。

(方兴东,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求是特聘教授,全球互联网口述历史(OHI)发起人,《IT史记》、《欧拉崛起》等图书作者)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