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数字论坛”:方兴东:联想启用新标识事件的思考
联想换标识了,“创新”的内涵进入了标识。这是可喜的事情。也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细节”,这是联想“意识形态”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杨元庆不仅仅作为联想的名义“领袖”,而且把自己的纲领写入了联想内核。是一次值得肯定的“升级”。因为,倡导“贸工技”的柳传志,技术一直是他心中的痛,也一直是最大的忌讳。
但是,未来的创新首先来自对历史的创新的肯定。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感到大为失望。
按照联想现任高级副总裁、联想研究院院长贺志强的“四段论”:
第一阶段(1984年~1989年),联想依靠倪光南研制的汉卡在市场上立住了脚,挖到了第一桶金;
第二阶段(1990年~1994年),联想研发“四面开花”,研发方向很多,有程控交换机、打印机、主板等等;
第三阶段(1995年~1998年),所有研发人员都下放到事业部,事业部有各自的研发中心,公司级的研发几乎处于真空状态,联想在PC的产品技术研发上取得一定成绩;
第四阶段(1999年至今)联想逐渐建立起由联想研究院领衔的二级研发体系,开始从产品技术研发向前瞻性技术研发迈进。
显然,联想真正具有创新的阶段就是第一第二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都是倪光南领导的。除了汉卡、程控交换机、打印机、主板等重要技术成果,加上里面忽略的倪光南在80年代末微机方面的重大研发功劳,以及没有能够展开的集成电路等,都主要是倪光南的功劳。是倪光南奠定了联想技术的内涵。
因此,迄今为止,为联想带来创新的最多、功劳最大的人,依然是倪光南,依然无人可比。可以说,联想如果与创新有关联,那么这个链结上一定有一个大大的名字叫“倪光南”。但是,众所周知的原因,他的名字“创新”般地消失了,从《联想为什么》,到成功时的论功行赏,到今天这份18个拐点。斗争的失败者已经永远不可能卷土重来,倪光南已经是真正的“赤脚”企业家。斗争的胜利者名利双收,江山一揽,永远是“伟大”的企业家。
那么,为什么胜利者不能多一点点胸怀,维护一点历史的真实。对己、对人、对产业都是多好的事情,对过去、对现在、对将来,都是锦上添花的举手之劳。现实中已经不可能纠错,那么就在尘封的历史“赏赐”给一个只够搁置一个名字的角落吧。请还原历史的真实,使联想的历史从此变得可信,这是一个旁观者的一点期望!
否则联想的“创新”永远有那么一些不真实。
“创新”进入联想的标志,“倪光南”应该重新进入联想创新的历史。这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因此,我们希望联想除了启用新标志,还应该启用新的胸怀。一个不敢肯定历史中的创新的企业,很难相信它能够正视现在和未来的创新,一个不敢直面历史真实的人,很难相信他对现在和未来的真诚!当然,拨乱反正不可能是现在杨元庆的事情,还需要老柳有一天豁然开朗。那一天,我们这些一直关注这个问题的“批评者”也一定会他真诚喝采。
也许本来仅仅是一张纸而已。一张纸有时候很薄,有时候也很厚,关键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
附录:■ 联想技术之痛,痛在何处,痛到何时?(完整版) | 2002-12-2
■ 04/29 联想19年中的18个拐点,唯独少了倪光南|贺宏良| 评论 1 条
footboy : 我于2000年4月进联想,进联想都要进行2周的电脑公司和联想集团入模子培训(当时联想电脑和没有继承联想集团的品牌)众人皆知,也许我算有业界知识的新员工,我非常重视公司在如模子中对联想发展历程的培训,但我发现无论在讲师培训和公司高层讲座中都没有出现倪光南的名字,我承认柳传志在联想的地位和个人魅力,在全联想“称谓无总”的规定下,只有柳传志被称为“柳总”,甚至至今被敬畏的称为“柳老板”。 离开了联想,但我依然对它尊敬,但我也长在想,联想一直在回避倪光南,甚至在逃避,给人的感觉十分不大气,也不正常。林彪叛党叛国当在中共的历时上都有他的位置和功劳,倪光南就真的不会在联想有正面的评价吗?哪怕是曾经拥有的身影! 联想不是一个大气的企业,至少在这点上。 <2003-4-29 10:48: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