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软件业大跃进必然失败?
2022-01-07 16:14:33
  • 0
  • 0
  • 0
  • 0

发布于2003年01月16日

  是政策的直接推动,而不是市场需求,甚至不是产业意志,成就了今天中国软件业的热潮。2-3年赶超印度、2005年形成一批50亿规模的软件企业、国产占有率达到60%等等,都构成了中国软件业“泡沫”的催化剂。但是,市场的客观规律注定了这次大跃进必然失败的命运。

  第一:我们必须遵循市场需求的内在规律。需求决定了市场和产业,这是基本常识。美国软件业的成功就是基于庞大的美国本土市场,和它极具竞争力的全球扩展能力。印度软件的成功也在于有力切入了美国市场。根据CCID统计,2001年中国软件市场达285亿元,其中67%的份额被国外厂商所占据。IDC认为,2002年中国软件市场28.1527亿美元。按照《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即47号文件),2005年要实现的宏伟目标是软件市场销售额达到2500亿元,国产软件和服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相当于3年之内,国产软件业规模要提升20倍,每年3倍速增长。即使按照目前中国软件业已经达到700多亿的规模,也需要每年保证2倍速的增长。不要说产业和企业是否可能实现如此增长,更要首先问问市场需求能否如此增长,客户愿不愿意如此大开自己的腰包?舆论说现在中国缺30万软件人才,而北京市人事局刚刚对外宣布,计算机软件人才供求比达到了18:1,也就是18个人争抢一个位置,应该处于严重超额状态,与大跃进描绘的蓝图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我们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全球软件业不像几年前新兴的互联网业,而是一个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充分发展,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行业。世界IT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1984年至2004年为12%。近几年,软件市场的发展速度受到了经济压力的极大影响,开始明显放缓。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2003年全球软件业将停止增长,与2002年大致持平。因此,发展软件业不可能超越简单超越产业发展规律,而实现简单的大跃进。

  第三:我们必须遵循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整个90年代,软件始终是风险投资的第一大户,直到互联网崛起,才扰乱了软件业的头把交椅。1999年1月31日,光是全美软件业市场价值达到6700亿美元左右。软件业的各个领域早已经造就出一大批地位稳固、甚至垄断性的巨头,比如SAP、Oracle、CA等公司规模已经超过100亿美元以上,微软甚至已经达到300亿美元的规模,IBM的软件业务更是达到478亿美元。这些企业都是从软件业早期的70年代左右就起步,经过二三十年以上慢慢发展起来的,真正具备全球性竞争优势。中国软件企业要在短短2-3年内迅速成长、催熟,一举具备世界级的竞争能力,对于中国传统优势领域的制造企业都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是高科技业中技术含量更高的软件企业,绝对脱离实际!

  第四:我们必须认清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目前,软件业是一个充分全球化的市场。整个软件业的驱动力不是来自某些国家,而主要由一些比较成熟的大型软件公司所主导。包括国内各大软件领域,也都由这些国外软件巨头完全占据主导,总体市场份额在70%以上。因此,在完全竞争的国内市场,中国软件企业要构建真正的全球竞争优势,能够从国际软件巨头手中,将30%的市场份额在2-3年内扩展到60%,也完全是纸上谈兵!根据《软件杂志》最新统计,中国的软件公司没有一家能够进入前300名行列。而2005年的50亿规模,几乎接近目前全球排名的50位。如此一步登天,只有在梦想中实现!

  第五:我们必须遵从高科技的发展规律。发展高科技必然是优势资源(最合适的地理位置、最优秀的人才资源、最充沛的资金等等)集中聚集、形成产业生态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硅谷能够成功的关键。而现在,在政策的刺激下,全国上下大干快上,不说所有大城市,甚至连许多区县一级的城市也在努力赶制软件产业。精神是可嘉,可是结果会是十分可笑。结果许多地区原来软件悄无声息,现在一夜之间一下子冒出无数规模上亿元的软件企业。仿佛软件企业可以像软件园的草皮一样,一夜之间就移植过来,绿油油的一片,十分喜人!的确,为了完成规划中的数字,我们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完全置软件的基本定义和国际规范而不顾,把系统集成、硬件销售、房地产等诸多业务统统归类于软件,一网打尽。很可能还会提前,并且“大大超额”完成目标。如今,这个势头已经在全国各地崭露头角(准备另文再细数),发展形势格外喜人!

  在这样已经开始的、不亚于大跃进的氛围中,我们必须了解中国软件业的客观事实,正视自己的现实。互联网实验室为了还原中国软件业的真实,作了大量实际调查,并进行反复的研究探讨,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整个软件业都还在摸索道路、寻找战略中心的初级阶段!中国大部分软件企业也都处于摸索主营方向、积累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初级阶段!!这样的阶段是产业和企业的必经阶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这场痛苦的蜕变。

  中国软件业的确四处开花,在操作系统、基础件、业务基础件、嵌入式应用软件、通用型应用软件、通用型行业应用软件、复杂型行业应用软件等7大类别软件领域中都有公司在耕耘,但是在任何一个领域又都没有占据真正的主导,甚至大都处于市场的边缘状态,没有进入市场主流。像用友、金碟这样在通用型行业应用软件站稳脚跟的公司属于偶然现象,实在是凤毛麟角。而更严峻的现实是,大部分国内软件企业虽然规模很小,却缺乏自己主打领域,将十分有限的资源漫无目的地四处探寻。

  软件业毕竟不是种草业,可以自发地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迅速茁壮成长。难道我们真的可以想象这样一副美丽的图景:2-3年以后,我们这些IT的精英们就可以像农民伯伯一样,腰揣镰刀,深入农村,挥汗如雨,收割软件。

  冷静客观的判断是,2002年开始,以及今后几年之内,是中国软件业为自己定位的阶段,寻找最具竞争优势的领域,集中资源,痛下功夫,构建全球竞争力。这也是中国软件企业定位的时机。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确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利基市场和缝隙市场,站稳脚跟,形成积累。

  当然,我们非常希望,多一份理性,使得在这场非理性的大跃进之后,最后能够为我们留下一些真正的成果:几个真正有全球竞争力的软件产品和几家真正的软件公司。这样,作为政府部门,对历史也可以有所交代。

  总之,发展软件业必须基于市场需求、必须基于产业和企业的内在发展规律,不能激进。印度软件业也是在20多年的努力下,成就了今天。我们可以缩短追赶的时间,但是不可能简单地大跃进。分析整个软件业发展历史,放眼全球软件市场的真实格局,我们应该理智地明白:未来3-5年将依旧是中国软件业明确定位、配置资源、逐步积累的初级阶段。只要战略得当,3-5年以后,中国软件业开始实现突破性进展,是有可能的。否则,我们留给后人的很可能只是一个笑柄,甚至是一场产业灾难。

  针对中国软件业,互联网实验室与所有同时发烧的国内外市场研究公司不同,而以冷静、客观的笔调书写了中国软件业的系列研究报告,我们不掌握真理,也不能提供最终的标准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为这个发烧的软件产业和无数的软件企业,提供一剂不可替代的清醒剂。也许,仅仅作为一种另外角度的参考,也会对大家有特别的帮助。这一段,也许有点广告的味道了。但是,我相信这不是广告。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