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民族,她的自尊和追求从未象今天这样表现得如此强烈。在叱cha风云的计算机业,我们同样渴望在这部新的史诗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内计算机业与全球领先水平仍有相当距离。聊以慰籍的是,许多龙的传人在世界不同的地方汇入潮流,取得了令人刮目的业绩,他们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信心,一种鞭策。
至今,在这个行业中所达到的最高辉煌,仍非王安莫属。当然,他的辉煌与悲剧色彩是成正比的。《华人电脑帝王—王安》(川大出版社)以文学的笔调描绘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这位从哈佛下海的华人,于1951年创办王安实验室,八十年代达到事业顶峰,在全球计算机和办公电脑设备领域领衔群雄。个人财富一度达到20亿美元,为全球第五富翁及华人首富。
但是计算机业是成功者的天堂,失败者的地狱。而且遵循的是无情的弹子球游戏规则:那就是如果赢了这局,可以再玩,但如果输了,就得出局。1985年,王安公司首次出现亏损,其后持续下滑。1990年,王安因癌症病逝,此时帝国已摇摇欲坠。92年宣布破产保护。因为战略失误,王安也因此与DEC的奥尔森、Apple的乔布斯等成为计算机史中的悲剧英雄。
王安二十四岁赴美,骨子内外浸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强烈的民族自尊(这不幸成为悲剧的根源)。他开公司就是想改变华人在美国的形象。在极其困难的环境,坚持用中国名字命名公司。由于一次应聘,IBM的一位主管对这位“矮小的中国人”进行侮辱,后来IBM又巧取豪夺买走他的专利。因此,他一生都试图与IBM这个巨无霸作战,也的确成功地撼动了IBM的市场地位。但是,由于对抗情绪,他迟迟不生产与IBM兼容的PC,错失了产业转折的良机。同时由于家族色彩的管理以及缺乏鼎力相助的联盟,这位电脑界的“快枪手”还是沦陷于产业高速运转的旋涡之中,永远留在了历史当中。
王安的辉煌,于九十年代由另一位华裔企业家来承接。他就是著名软件公司CA总裁王嘉廉。“双王”互为辉映,成为两座高峰。尽管王嘉廉近几年频频回国,但对国内人来说还是相当陌生。这种距离不只是来自本人的活跃程度,同时也有文化上的差异。与王安不同,王嘉廉八岁就移民美国,这决定了他身上浓郁的西方色彩。在计算机业,他更以“查尔斯”(Charles)这个名字闻名。《软件灵龙—王嘉廉缔造CA电脑王国》(电子工业)由于过于浓郁的宣传色彩,削弱了本书的精彩程度,但仍难得地为我们提供了王嘉廉及CA公司的全景。在管理上,王嘉廉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的东方传统;在策略上,他却以无情的连续购并和毫不手软的裁员著称。这两者合二为一,成了他成功的基石。
如今,CA与Oracle争夺软件业的第二把交椅,与第一都相距遥遥。因为自八十年代起,软件业就是比尔·盖茨的天下,所有的业内人士都必须在他的巨大阴影下发展与生存。而且,终结比尔·盖茨时代还遥遥无期。因此,CA的未来仍待再添笔墨。
当然,华人在计算机业中的影响更来自于群体的力量。描绘这一群像最为详尽的则是台湾邓海珠所作的《硅谷传奇》,此书目前由繁体化简体,出现在国内。本书有两点令人反胃:一是书名文不对题,恰当的名称应为《硅谷华人》;二是制作粗糙,疑是书商盗版所为。但内容的确耳目一新,因为他把硅谷(及以外)有头有脸的华人几乎一网打尽,光是以图文介绍的就有四十八人之多。其中起步于八十年代初的“第一代”有五人:李信麟,70年代就在硅谷创业。目前是硅谷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人。担任过五大公司董事长,为加州大学校董,还是布什、克林顿两届总统咨询委员,主掌过QUME、DTC、ITT等公司,在控制卡、打印机、硬盘、终端等领域颇为活跃,人称外设大王。90年代开始转入幕后。刘英武,80年代末主管IBM全球数据库和电脑语言的软件业务,为IBM有史以来职位最高的中国人。而后作为空降部队进入宏基,担任总经理,92年失意而去,却为宏基打向国际立下战功,目前主掌Walker软件公司。虞有澄,微处理器的真命天子,现为英特尔资深付总裁兼微处理器部门总经理。陈文雄,为全美第二大电子承包厂旭电(Solectton)掌门人,1994年退休,转而对佛教、长辈会发生兴趣。但现仍是英特尔、旭电、南加州爱迪生三公司及斯坦福、圣地克拉拉两大学董事。王宁国,应用材料公司资深付总裁,在半导体制造业深有影响。
八十年代港台移民大量涌入硅谷,九十年代大陆人士纷纷登陆,由此汇成阵容庞大的“第二代”。他们或在技术,或在经营上,成为硅谷的弄潮儿,如半导体业就有Pantronix的王大壮、IDT的连存德、ECAD的黄炎松、Trident的林建昌、Oak的藏大化、ESS的陈兆良、Epic的王山、OPT!的张坚俊、Asante的林元阖、Avant!的徐建国、Broadvision的陈丕宏、ISSI的李学勉、Award的黄肇等等。由于港台人士来得早,因此如今较活跃的华人还鲜见来自国内的。《硅谷传奇》中的四十八人中,台大毕业的十五人,台湾交大毕业的四人,台湾成大毕业的七人……这个独特的群体也和台湾计算机业的发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人物当然越多越好,越大越好。但在计算机业,名气的大小不能靠数脸上皱纹的多少。杨致远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二十七岁就因Yahoo!一鸣惊人。目前国内虽还没出版他的传记,但他的媒体爆光度已无人可比,名气也仅次于“双王”。与那些一爱上电脑就屡屡退学的老美不同,海外华人似乎都有“书香”情结。不但少有大学辍学,而且非读至博士不罢休。如《硅谷传奇》的四十八人中,百分之九十学电机或电脑,有十八位是博士。王嘉廉最不喜欢传统的学校教育,但也从哥大毕业。王安为博士,杨致远创业时也正攻读博士学位。
“书香”情结的另一体现就是这些人还嗜好著书立作。王安有一本发人深省的《教训》(《Lessons》),出版于公司转折的86年,对经营讲得娓娓动听,但却没能拯救公司,看来写书与实践还是两码事。王嘉廉的《Techno Vision》,国内有两个版本,一名《科技新景观》,一名《电脑时代的恐惧与压力》,前者直译,后者意译,讲信息时代利益导向的CEO与技术导向CIO之间的隔阂,对企业运营者会有启示。另一计算机著名的企业家施振荣,写完《再造宏基》后,如今又刚刚在台湾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书,名曰《鲜活思维》,从人文角度阐释科技、商业新思维,证明了作者不但是一流的企业家,同时也有一流的写作艺术。当然,无论是国内人士还是海外华人,传统熏陶下,绝大多数人喜欢在公司维持一份稳定的职业,只有少数人选择了创业。而且,获得成功,能够跻身业界一流行列,并为全球主流媒体所认同的,仍寥寥无几。新的时代面前,龙的传人们仍需发愤不息!
2001年0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