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信息技术(IT)不但作为产业和商业力量,同时也开始以文化的力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除了产品应用外,近两年,一些反映IT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影片纷纷出现:除了紧张、刺激的科幻片《Matrix》(21世纪杀人网络)和《Y2K》外,也有在网络中重新演绎的现实爱情故事《You’ve got mail》(网上情缘)……娱乐文化是IT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最好指标。当然,这一切才刚刚开始。银幕上编写的故事也多是在传统的框架上添加一点IT的浓度而已。目前,真正反映IT新文化的影片并不多,或者还未出现。同样,在图书出版业,IT也开始作为一种新佐料,成为吸引读者的又一新招。
电脑与科幻有着天然的联系,都是超越人类思维把握之外的,可以使想象力任意驰骋。因此,IT最早进军小说,第一着陆点就是科幻小说。尤其是网络诞生后,一个超乎物理空间的全新世界出现了,为科幻小说注入一份玄妙、刺激和狂野的成分。同时,也推出了几位大师级的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am Gibson)、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阿瑟·克拉克(Arthur.C.Clark)。他们从80年代起就敏锐地感悟到电子世界的神奇未来,他们频频出手,用自己的非凡的笔演绎电脑黑客、虚拟现实、网络空间等全新概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其中许多虚构的内容在今天得到验证,颇具预言家的水准,并不亚于技术专家。
1980年,斯特林出手《The Artificial Kid》,在一颗名为“幻想”(Reverie)的行星上构建了一个逼真而狂野的未来,小说有着明显的社会嘲讽意味。1988年,他又出版另一本惊险小说《Islands in Net》,更让高科技巫师和数据海盗们上台充分表演,这个新奇的世界就是“全球通信网”(GCN)。它昭示我们,“信息就是力量”,而这种力量也会腐败,尤其是与政治结合时。当然,为斯特林赢得更大声誉的还是另一本非小说类非著作《The Hacker Crackdown》,讲述电子世界中的法律和混乱间的冲突。
比起斯特林,吉布森更诡诈离奇。他是美国科幻小说阵营中的创新派旗手,似乎在离奇的高科技世界中,吉布森才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他的《Neuromancer》(神经人),是其中的经典,是第一本同时获得Hugo、Nebula和Philip.K.Dick三大科幻小说大奖的著作,倾倒了无数读者。小说主人公是狂热的电脑牛仔凯斯(与AOL的CEO同名),书中的许多设想而今成为真实,因此现在读来仍然新鲜。正是吉布森,第一次将神奇的网络空间引入科幻小说创作中,并从此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风格。
克拉克的《2001:太空历险记》是根据1968年的一部科幻电影而写成的,书中虚构了一台2001年的计算机HAL9000,具有强大的用户界面,与木星之间可以无线通讯,还有一套可以家庭自动化系统。如今看来,到了2001年,这样的系统仍是一个人类的梦想。
从虚幻般的想象回到活生生的现实,需要一次软着陆,尽管都有着神奇的电脑和网络作为背景。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心理时空,也改变了传统道德伦理。因此一旦它与商业阴谋、政治力量乃至邪恶的暴力联姻,高科技就成了赤裸裸的工具和欲望的载体。计算机咨询专家杜安·弗兰克里特的《Bad Memory》(中译《黑客》)讲述了一个现代“骑士”的英雄故事。位于休斯顿的西姆公司是年销售额20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计算机公司之一(让人联想到Dell或Compaq公司)。他们建立在互联网上销售系统被黑客侵入。黑客敲诈100万美元。主人公白瑞是公司副总经理,他不愿妥协,最终决定与黑客决一死战。请来安全专家登恩父子联手出击。虽然,最终胜利在握,但付出的代价也最为惨重。书中发生的一切:销售系统陷入地狱般的混乱,发出去的货物风马牛不相及,公司声誉遭受重创……在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的今天,这样的情景也许不会遥远,也不会陌生。迈克尔·里德帕思(Micheal Ridpath)的《Trading Reality》(中译《虚拟现实》)讲述的是惊险的电脑金融犯罪。主人公马克是股票经纪人,他战无不胜的决策依赖于一个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证券全景速写系统。该系统是费尔公司的产品,他哥哥理查德是总经理。这套系统的出现将引发金融、通信、商务、医疗、建筑等一系列变革,从而带来难以估量的巨额利润。微软靠图形界面(GUI)统治了整个IT业,未来,虚拟现实将成为新一代界面的标准。因此费尔公司无疑就是未来的微软,而马克的理查德就是盖茨。然而,就在技术开发进入关键时刻,理查德突然被暗杀。同时美日各大公司围绕这项技术,开始展开殊死争夺。这种形势下,为了查清真相,马克接任了理查德的位子,开始了惊险小说的惯常旅程。
技术在变革,在飞跃。而人是无法升级的,人的本性更难以跃变。于是,疯狂的技术进步往往只是一件美丽的外衣,能够随时尚而变化,但外衣之下的故事依然如故。在技术与人类之间,在虚幻与现实之间,冲突是永恒的,和谐是不可能的,这才是人类面临的真正永恒的难题。
2001年0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