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纪末,软件业发生的最重大事件不是微软帝国的登峰造极,而是自由软件的兴起。自由软件崇尚的“资源免费、服务获利”的理念正引导软件商业模式的一次革命性升级,而其“源代码释放,软件自由拷贝”的主张更是软件业的创新和活力一次大释放。
当然,由于自由软件刚刚步入主流的视野,它的理念与传统软件业迥然不同,因此,对它的理解和接受还需要时间。尤其是对自由软件的发生、发展、思想及故事等,需要进一步宣传、介绍。这时,一本《开源——来自开源革命的声音》(Open Source——Voices from the Open Source Revolution)(电力工业出版社)及时引介进来。开源(开放源代码)阵营是自由软件社区的一支主流力量。与自由软件的主张大同小异,在中国姑且可以等同。
本书汇集了自由软件运动的所有重量级人物:包括自由软件之父——Richard Stallman,Linux之父——Linux Torvalds,自由软件头号理论家——Eric S. Raymond,Linux最大分销商Red Hat公司的CEO——Robert Young,自由软件书籍最大出版商的创始人——Tim O’Reilly,Web服务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Apache社团的共同创始人及核心成员——Brian Behlendorf等。这一次,这些大腕们聚在一起,不是侃他们最擅长的技术,而是以散文的笔调,从各个角度娓娓叙述了自由软件方方面面的故事,是对普通用户的一次集体发言。
Stallman以“GNU操作系统与自由软件运动”为题,讲叙了70年代软件共享社区的情况。当时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AI)实验室工作。进入80年代,专有软件(源代码封闭)席卷了整个产业,软件共享社区濒临灭绝。最终他决定自己动手,编写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并邀请其它黑客(真正的软件爱好者)参与,重新组建自由软件社区,这就是GNU(Gnu’s Not Unix)项目。项目于1984年启动,这也成了整个自由软件的源头。1990年,GNU系统接近完工,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GNU还缺一个内核。幸运的是,芬兰人Linus开发了一个Linux内核,它成为自由软件的点睛之作。
在Stallman眼中,自由软件运动是一场艰难的战斗,即使现在它已经获得全球性的呼应。但敌人(惟利是图的专有软件商)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他如此结尾:“时至今日,我常常不是唯一的战士。看见成群结队的黑客掘土加固战壕,我既感到宽慰,也感到快乐。但失陷的危险与岁俱增。现在微软已明确地表示将我们的社团列为打击目标。我们不能奢望未来的自由会从天上掉下来。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如果你希望维护你的自由,那么你必须做好准备,时刻捍卫它。”前不久,Stallman来到中国,在清华发表演讲。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Stallman是这场革命的真正灵魂。
Linus以“Linux的边界”为题,讲叙了Linux开发过程和开发思路,他写道:“尽管我可说,我以前就知道这一切都会发生。但说老实话,这一切仍出乎我的意料。”文中他也描绘了Linux的未来走向,“我希望,Linux能将其能量发挥到极至,甚至会稍微超越它的极限。因为今天所要跨跃的边界上的东西,可能就是你明天桌面上的现实。”当然,Linus是一个典型的软件工程师,语言平淡,直来直去。他的文字像软件代码一样,缺少修饰,缺乏激情和美感,还夹杂着许多生僻的技术术语。但他的实在,他的沉稳,却让人相信:他是Linux未来前进方向的定心丸。
理论家Raymond是个写作高手,1998年他发表宣言性的著作《大教堂与集市》,深入详尽地分析了专有软件和自由软件开发模式的区别。他认为,微软的模式就象是艰难而缓慢的大教堂建造工程。这种大教堂的方式在修补软件“Bugs”,保障软件质量方面明显失效。而自由软件则仿效了自由集市的模式。在集市里,公开源代码的程序随时随地地暴露在千万名程序员的眼皮底下,使“Bugs”无处藏身,并能随时修改。这种一边开发、一边调试修改的同步方式比大集市的“α测试、β测试”方式先进得多。本书中,他有两篇文章,一篇为“黑客道简史”,详细讲述了黑客历史和文化传统。另一篇是“黑客的复仇”,可以算作续篇,重点讲述1998年开始的“开放源代码运动”,并且对未来作了展望。
本书的其他作者还讲述了Berkeley Unix、Mozilla、Red Hat、开源软件商业模式等许多与自由软件相关的话题。对于想了解自由软件的人们,这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好书。另外,由方兴东、李学凌主笔,讲述自由软件完整历史、故事、人物和思想的新作《微软的敌人》也即将问世。这些通俗易懂、文笔一流、面向普通读者的书籍纷纷出版,可以为普通用户深入了解自由软件,提供最好的向导。同时也是进一步为自由软件煽风点火,推动自由软件在中国的发展。
2001年0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