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蛋》、《电脑怪客》、《逃亡者游戏》等:魔鬼在行动
2021-12-30 16:35:26
  • 0
  • 0
  • 0
  • 0


  Littman说:“我们(美国)创造了黑客,就象我们创造了牛仔、枪手和黑帮。既使他们不是自由与民主的一部分,也肯定是这块土地的产物。”当人们迈向信息时代,黑客-----这类后现代的电子化牛仔,也纷纷从幕后走向主流。这个魔鬼与天使揉和而成的群体,将冒险精神和毁坏欲望掺杂起来,形成了未来社会最强大的威胁力量。越来越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以及著书立作的新“英雄”。一台PC,一个Modem,一个电话线,凭借这些简单的工具就能神出鬼没,兴风作浪。黑客的形象集合了顽童、恶魔和英雄。而黑客的追捕者,同样是电脑技术超群的个人。双方在迷宫般的网络中演绎键盘上“猫与老鼠”的游戏,极富传奇色彩。有关黑客的书籍开始象现代武侠书一样热销起来。

  黑客曾是一种荣耀,一种美好的传统。它代表着60—70年代反权威却奉公守法的计算机英雄。这群电气工程师和计算机革新者,才华横溢,行为孤僻,也有个性缺陷。他们沉湎于技术和计算机,视工作为一种艺术。Steven Levy的《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1984)一书将我们带回了那段令人怀念的美好岁月。本书叙述了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的黑客史,尤其详述了黑客发祥地-----麻省理工学院的“原型火车俱乐部”(Model Railroad Club)成员的活动情况。他们早期秘密穿梭于笨拙的穿孔大型机,并从Xerox PARC偷取大量技术,开启了计算机革命的历程,促成了PC的诞生,使计算机真正走向大众。这群人中有Richard Greenblatt、Bill Gasper、Captain Crunch、Steve Woz甚至Bill Gates。他们自由不羁,反抗既有体制,却严格遵循黑客道德准则:自由使用,信息免费,打破权威,推动分权。他们认为计算机既可创造艺术与美,也能使生活更美好。Levy追溯了黑客真正的历史传统和严谨祖训,使本书为后来的许多黑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但随着计算机和电话逐步从精英标志变成全民性的基础设施,黑客不再是一种修炼,而成为一种职业。不再是一种游戏,而成为一种犯罪。如果说Levy的书还是一本充满理想色彩的旧派武侠小说,那么,C. Stoll的《杜鹃蛋》(1989)堪称新派武侠的开山之作。它第一次把黑客活动与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黑客极具破坏性的黑暗面也浮出海面,并且永远改变了黑客的形象。迄今仍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Stoll是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天文学家和系统管理员。1986年夏,一个区区75美分的帐目错误引起了他的警觉,在追查这次未经授权的入侵过程中,他开始卷入一个错综复杂的电脑间谍案。神秘的入侵者是西德混沌俱乐部的成员。他们潜入美国,窃取敏感的军事和安全情报。出售给克格勃,以换取现金及可卡因。一场网络跨国大搜索开始了,并牵涉出FBI、CIA、克格勃、西德邮电部等。《杜鹃蛋》为后来的黑客作品奠定了一个主题:追捕与反追捕的惊险故事。而且也开始了新模式:一个坚韧和智慧的孤胆英雄,成为国家安全力量的化身,与狡猾的对手展开传奇的较量。

  与武侠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同,黑客作品的作者本人往往就是主角之一。因此使故事更具真实性和趣味性。《杜鹃蛋》的作者就是此书的主人公。围绕作者(追捕者)与黑客之间,究竟谁是真正的黑客,谁是真正的英雄,也富于争议。因为他们同为计算机天才,往往是这个行业一枚硬币的两面。Stoll协助中央情报局擒获黑客,虽激动不已,却也时时感到良心上的不安。而另一黑客事件更使当事人及作者陷入极大的争议。

  John Markoff是《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他与电脑安全专家下村勉一同追捕联邦法院追缉的头号电脑黑客—Kevin Mitnick。Markoff充分运用媒体力量,将这位盗窃了10亿美元的商业秘密以及上万个信用卡密码的黑客,塑造成满怀阴险的噩梦般的黑客象征。使这一事件不仅仅成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且成为轰动一时的媒体事件。在大获成功后,Markoff与K.Hafner合著了《电脑怪客》(Cyberpunk 1991)一书,获得数以百万计的收益,并引起好莱坞的极大兴趣。除Mitnick外,书中还详述了88年11月制造互联网蠕虫事件的罗伯特·莫里斯以及德国混沌计算机俱乐部的黑客潘戈(即《杜鹃蛋》中的主角)。本书资料详实,揭开诸多隐秘,并对黑客文化作了深入剖析,加上一流的写作,使其成为经典。但Markoff与政府的合作以及运用媒体实现个人商业目的,也招至业界广泛的批评。

  而下村勉也与Markoff一起出版了《拆解》(Takedown,1996.12)一书,讲述了他们的追踪过程。显然在本书中,Markoff并没有参与多少写作工作,使文笔稍逊。更大的缺憾,是过多陈述下村勉的个人经历,而真正的主角—Mitnick,到最后才姗姗登场。

  Jonatnan Littman后发制人,出台《逃亡者游戏》(The Fugitive Game,1996)。对Mitnick事件进行了严谨而客观的披露。此书基于200多页与狱中的Mitnick的谈话。没有花哨,也没有英雄,更不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将对阵双方当作同样具有丰富内涵的正常人。有兴趣的人,可以将其与《Takedown》互相参照阅读。

  1997年,Littman出品另一部黑客作品:《巡夜人》(The Watchman)。这次的主角是臭名昭著的电脑黑客和电话巨客Kevin Poulsen。他是美国第一位被指控为间谍罪的计算机犯罪。在这场惊险的键盘上的猫与老鼠的故事中,这位从小个性狂野而古怪的人物遭到了作者的批评,也赢得了同情。人们可以将其当作一流的侦探小说。

  现代黑客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有关黑客的书仍在源源不断地出台。国内很早就翻译了《杜鹃蛋》和《电脑怪客》。《逃亡者游戏》也于98年底推出。而胡泳的《黑客》(人大,1997)则综合了以上多本国外作品。另一本曾在媒体大为宣传的《数字化犯罪》(辽宁教育,1998)则带有明显的炒作。作品本身平淡无趣。


2001年05月15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