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英雄”到“狗熊”
2022-01-05 16:50:22
  • 0
  • 0
  • 0
  • 0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狗熊。在互联网业,英雄到狗熊之间,是如此相近。“没有英雄,我们可以创造英雄”,这是IT业曾经最豪迈的信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除了创新技术外,那些纷纷涌现的英雄是产业最好的推动力。分不清是他们促成了互联网热潮,还是热潮成就了他们。如今,在整个产业陷入迷惘的时候,他们也渐渐从媒体隐去。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刻,甚至是拒绝英雄的时刻。现在,大家都是一肚子苦水没处倒。但是,看看国外互联网英雄们的最近表现,大家就可以宽慰一点,超然一点。在大形势下,英雄尚且如此,平凡的我们又能如何?

  互联网时代的第一英雄是谁?当然是安德森。1995年,网景,这家投资1700万美元的公司一夜间成为20亿美元的新巨人,年仅24岁的安德森身价达5800万美元,一夜之间成为新偶像,赢得媒体“全美最有结婚价值的单身汉”称号。从此,全世界开始洋溢着互联网高科技的氛围,整个产业开始充斥着激动人心的故事……

  1998年11月24日,AOL收购网景。安德森担任AOL公司首席技术官。这时,安德森才28岁。实际上,安德森在AOL公司的真实地位已经没有,他在公司日常运作扮演的角色模糊不清,只是徒有虚名,是一件公关摆设。这一点,安德森也心知肚明。他也早就开始准备自己的“后路”。1998年7月,安德森投资一家集体竞价的电子商务公司——Accompany,但前景不佳。1999年9月,又创办LoudCloud,主要为企业提供网站主机管理与网站监控服务。他终于决定辞去AOL的职位,担任新公司主席,持有约18.2%的股份。打算再造“网景第二”。2001年,LoudCloud公司上市。第一天,股价温和登场,上扬了3%。之后便呈下滑走势,最低股价跌至每股1.16美元。此前就已经烧掉1.75亿美元,只创造了660万美元的收益。LoudCloud募集了1.5亿美元,以它的烧钱速度来计算,这笔钱只够它撑过一年多。

  互联网最成功的掘金人非吉姆·克拉克莫属。他连掘数井,次次满载而归。他不仅创立了SGI,还创建了网络先锋——网景,接着又是Healtheom公司。作为一个有目标的叛逆者,克拉克完成一项别人从未有过的奇迹,连续创办三家技术公司,而且市场价值均在10亿美元以上。当大多数领导对数字未来侃侃而谈时,克拉克却在谈论工程师们已经实现的非凡成就。对于熟悉他的人来说,克拉克比现实生活中更伟大,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

  而在许多人的眼里,克拉克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那个将他踢出校门的中学校长,那个故意将盘里的食物倒在地上、然后呵斥他收拾干净的海军军官,也许还有他的父亲。他不断的成功,也算是为自己出了一口恶气。

  他越来越敢想敢为,而这一点对顶级人才极富吸引力。丰富的经历使他懂得何时应该授权。接着,克拉克又成为以下几家公司的投资者和大股东:Shutterfly,一个专门提供数码图像的网站;SmartPipes,一个为网络公司提供高级网络的公司;Kibu,一个面向青春少女的网站。克拉克成了新经济的象征。“他的名字中蕴藏着一种网络精灵的味道。网络很快就会把企业界闹个底朝天,他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这种溢美之辞,他早已习以为常。但是,随着互联网低潮的出现,克拉克的思维就出现了一点局限性。“现在,要创建一家无所不能的网络公司确实很难。我已经没有往日那种燃烧的点子了。”

  互联网公司低迷导致众多的公司倒闭和网站大裁员。曾经在网络界点石成金的克拉克也不能幸免。2000年10月,克拉克投资的青年站点Kibu.com宣布关门大吉,并解雇了它的65名员工。Kibu在1999年成立,投资者除了克拉克外,还有互联网的重量级人物前Excite@Home主席汤姆·哲莫卢克,和著名风险投资公司KPCB,一共吸引了2200万美元。2001年11月,业界又重新听到了他的动静,他将出任新创办的网络安全公司Neoteris的董事会主席一职。加上Shutterfly、MyCFO和DNA科学公司,他就是4个公司的主席。但是,目前为止,它们中间还没有哪一个显现出一点象网景那样会大获成功的迹象。在互联网寒冬的折磨下,克拉克也开始移情别恋,投资生物科技,在专门研究基因的DNA科学公司(DNA Sciences)担任督导人员。

  对所有从事互联网的人来说,1999年是令人发晕的一年,也是永远不可能重现的一年。而对处于风头浪尖的Amazon公司的CEO贝佐斯来说,更是如此。《商业周刊》将贝佐斯视为电子商务界的风云人物,甚至为他加冕,称为“电子商务之王”;并荣登英国《金融时报》去年全球最受尊重工商领导人排名榜;更有媒体大胆预测,贝佐斯将成为下一位全球首富。当然,最高的荣誉,就是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后一位年度风云人物。

  2000年元月12日,刚刚度过36岁生日的贝佐斯收到了一份最珍贵的礼物:只有35岁的贝佐斯也成为历来第四名最年轻的“风云人物”。要知道,此前整个IT历史上也只有IBM的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英特尔安迪·格罗夫(Andy Grove)和1982年的那台IBM PC享受过如此荣誉。贝佐斯的当选为整个互联网奠定了地位。

  但是,贝佐斯的庆贺与灾难几乎同时到来,美国股市激烈波动,亚马逊股票直线下跌,仅2000年1月5日这一天,亚马逊股价重挫12美元多,跌到69.75美元,跌幅近15%,远远低于其52个星期以来的最高股价113美元。与此同时,科技股与那斯达克指数一起下坠。2000年,亚马逊亏损4亿美元,实在太难看。难怪有人要将它称为最大的互联网泡沫。贝佐斯也自我调侃地:“本来只想开一家会赚钱的小公司,没想到后来却变成一家不赚钱的大公司。”

  2002伊始,沉闷的互联网业终于又听到了贝佐斯久违的狂笑。他承认,自己在1994年所做的预期完全是错误的,因为他低估了电子商务的力量。“我们最初的商业计划,预期在2001年实现70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和400万美元的运营利润。”而在2001年,亚马逊的收入预期将达到30亿美元,是最初预期的42倍!

  刚刚过38岁生日的贝佐斯宣布,在经过长达七年的亏损之后,公司首次实现510万美元的季度净盈利(每股盈利一美分)。而在一年前同期,该公司的亏损高达5.451亿美元(每股亏损1.53美元)。在公布业绩仅仅数小时之后,贝佐斯接受媒体采访,说话的语气重新恢复了以前在互联网繁荣期惯有的从容和自信。他声称,亚马逊在零售行业独一无二,具有很高的增长潜力。虽然许多效仿互联网零售企业纷纷倒闭,但贝佐斯仍然坚持认为,他帮助创建的仅仅依靠互联网的业务模式绝不是一个错误。“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当然,在互联网春天没有真正来临之前,贝佐斯永远不可能真正“解套”。

  哈尔西·米纳创办了Cnet,而Cnet首创了全球的互联网媒体。到2000年,Cnet已经是全球最负盛名的网上科技新闻和信息媒体公司。因此,米纳也就赢得了“互联网上的泰德·特纳”称号。他入选了《新闻周刊》的“互联网上最有份量的人物”之一。《商业周刊》则冠以米纳“在线皇帝”的美誉,并将他评为1998年“最热门的企业家”。在疯狂地迷上网络之前,他的目标是35岁前赚够钱就退休,然后去拿一个人类学博士。

  果然,2000年3月,35岁的米纳辞去了CEO之职,但他依然保留主席之位。与此同时,网络股开始下跌,互联网热潮开始下降,但是,Cnet的步伐没有放慢。曾经是Cnet第一大威胁的ZDnet处境更加不容乐观。斗志旺盛,勇于实现梦想的米纳有句鼓励人心的话:“大公司也是历经无数的小失败才建立起来的。”7月19日,Cnet与ZD签订协议:Cnet将通过股票转换的形式实现收购ZDnet,交易额估计将达16亿美元。合并后的新公司将跨越网上、无线、电视和纸张等多个出版平台,成为互联网资产第8大公司,并拥有每月1600万的网上用户,可以与亚马逊书店和搜索引擎Alta Vista相媲美。合并后,不仅用户量大增,也可使Cnet的国际市场延伸到德、法、英及拉丁美洲等23个国家。形成科技和内容巨型网站,进一步强化了它在全球科技资讯公司中的龙头地位。这场购并的最大胜利者当然是米纳。起码,他的退休计划已经可以成为现实了。2000年11月,米纳辞去了公司正式的主席位置,而担任名誉主席。

  投身网络,大发其财,然后在35岁退休,不但是米纳的梦想,也曾经是无数网络创业者的梦想,而最终绝大多数人的梦想都成空,只有米纳真正实现了。

  当然,米纳也没有真正休闲下来,而是投入了新的创业之中。他之所以离开自己一手创办并抚养长大的Cnet,就是为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另一个新创办的公司12 Entrepreneuring,这是一家IT孵化器,成立于2000年7月。有着米纳的资金与成功背景,诸多大牌投资家纷纷加盟,一下子就融资1300万美元。其管理和投资团队可以说是业界最豪华的全明星“梦之队”:除了米纳担任主席兼CEO外,首席战略官(CSO)是原麦肯锡大名鼎鼎的网络理论家John Hagel三世,首席创新官(CIO)是原施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John Seely Brown。投资者包括高盛、美林和摩根斯坦利等。坐镇董事会的有:美国快递前主席Harvey Golub,eBay创始人兼主席皮埃尔·奥米迪亚尔(Pierre Omidyar)以及Gateway创始人、主席兼CEO特德·威特(Ted Waitt)。每一个都可以吓死人。

  但是,到了今天,要在互联网中挖到一桶金子已经是难上加难,更何况想挖到第二桶金子。米纳显然是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果然,2002年伊始,米纳不得不宣布,12 Entrepreneuring将关门大吉,没有用完的钱将还给投资者。互联网领域没有常胜将军,曾经创造奇迹的米纳也得承认!

  我们还可以看看其他英雄们,那些下岗的就不说,还坚守岗位的有:AOL的斯蒂夫·凯斯、Softbank的孙正义、Yahoo的杨致远、盈动的李泽楷等等,都在默默承受着产业低潮所带来的沉重的压力。但是,现在就可以认定他们的失败吗?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英雄的时刻是一个痛苦的时刻,失去英雄的产业是一个悲哀的产业。在互联网界,能一不留神成为英雄,也应该能够从容、坦然地充当“狗熊”,因为,英雄和“狗熊”的重新出现不过是时间问题!


2002年05月29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