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观察:未来最具影响力的IT评论是产品评论
2002-10-06 15:33:00
  • 0
  • 0
  • 13
  • 0
中国IT评论表面热闹,实际虚空。长篇大论码字写作的人已经比几年前有了数量级的跃升,但是,真正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尖锐度和敏锐度的人却鲜有人出。大家已经感到拥挤,是因为“同质化”问题日趋严重,大家都习惯猛抓热点、猛挖新闻,撞车起哄令大家谁也难以脱颖而出。反正,现在有了互联网,资料材料异常过剩,“砌”一篇数千字的长篇评论不费多少功夫。
但,毕竟,IT业的股票已经大跌80-90%,相当于IT业的社会影响力也跌去同样的幅度。我们身在IT业,其影响力和面子实际上也已经跌去了80-90%,因此收入吃紧,因此反应有限。这是IT业的苦闷年代,更是天性喜爱热闹的中国IT评论的苦闷时代。
但是,即使拥挤,即使苦闷,最大的机会已经在浮现,最具价值的空缺依然没有人填补:这就是IT产品评论!未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IT评论家来自产品评论。当然,不仅仅是中国,在美国已经是如此。
IT评论的走向十分明晰,就是两个方向:一个是产业评论,主要面向商业和资本市场;一个是产品评论,主要面向消费者和大众。而目前大多数人都处于中间地带,这是一个最轻松也最平庸的地带。
产业评论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影响IT企业经营决策和IT投资者投资决策,因此最需要的内涵是对产业规律和趋势的把握,对资本市场运作规律的熟悉和判断。而产品评论的最高境界是能让厂商胆战心惊,能让消费者心悦诚服。未来,产业评论依然会热闹,而且随着资本市场波动,也会经历明显的冷热交替。但是,未来最具影响力的IT评论家必然是产品评论!
这个产品评论不是那种框框死板的实验室评测,无数的数据和图标的确可以让消费者和厂商无语以对。但是,我说的产品评论,却是一个完全摆脱技术数据的个性化评论,是评论家从个人消费体验出发,嘻笑怒骂,评点产品优劣长短。当然,最忌讳就产品而产品,而是需要立足产业背景,面向市场全局。文字中,既有宏观视角,也有微观点滴;既深刻洞察产业动态和方向,也能够微妙把握消费行为和消费体验。同时,对各种技术的门门道道了如指掌,能够深入浅出。
这样的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还平易近人,无技术“架子”,无产业“术语”。普通百姓读着不会有夹生,业内人士读着也频有启发。从事这样的评论,当然要求很高,产业、市场、技术和消费等一个不能少;而且观点可以很主观很个性,但在利益方面必须保持客观中立。一有新产品出来,就要捷足先登,最先使用体会。但是,这样的文字,力量极大,可以直接影响消费者选择,影响产品销量。与一般不疼不痒的文字截然不同!
让我们来看看目前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一时难分高下的两位IT专栏作家:《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Walt Mossberg。1991年就在《华尔街日报》的《个人技术》版开设专栏,凭借媒体平台和个人渊博知识,几乎每年都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IT专栏作家。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亲自品尝最新产品,以实践经验来支撑文章。每周两篇专栏,一篇深度的分析评论,一篇机智幽默地回答读者提问。《商业周刊》专栏作家Stephen Wildstrom。镇守每期的 “技术与你”专栏。主要分析最新产品与技术,可以接触最新产品的深度分析,深受消费者好评,人气还在看涨,与Mossberg要有一拼了。
稍微了解他们俩,就会明白几点:一是写这样的文章必须有影响力非常大的媒体平台;二是这样的工作使得知识和影响力可以持续积累,几乎越写越有价值。
自己由于技术背景有限,而且也不喜欢摆弄各种新玩意,因此看着前景非常诱人,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远远感叹,继续自己的产业评论。但是,我相信产品评论的空缺不会延续太久,中国IT市场已经趋于成熟,消费行为也趋于理性,优秀的产品评论家必将在最近几年脱颖而出!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