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互联网的第四块里程碑
此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电脑报》上
“没有什么东西比去年迅速兴起的“博客”(blogs)──一种即时更新的在线日记更具有杀伤力了。”——《财富》2002年第9期
2002年,博客突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博客是什么
9月,《财富》杂志揭晓了一年一度的“最酷公司”评选的结果:在评出的13个公司里,第一名是一个叫做Pyra的公司。这个结果,是博客力量的又一次展现:Pyra是博客大本营Blogger.com的母公司。
本期《财富》还刊登了一篇名为《谁说技术失去了魅力》的文章,对博客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没有什么东西比去年迅速兴起的‘博客’(blogs)──一一种即时更新的在线日记更具有杀伤力了。”
那么,博客到底是什么?
尽管商业界大名鼎鼎的《财富》也把聚光灯投向博客,但对于博客,却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
博客的英文名字是Blog或Weblog(指人时对应于“Blogger”),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新事物,即使在最新最大的英文词典里也查不到。该词来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按照佩姬?努南的解释: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时运转的言论网站,这种网站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于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而更多的人这样形容博客:
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是网络时代的读者文摘,博客是以超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
博客网站的基本要素十分明确,在形式方面与个人网站、电子刊物、网上社区等本质的区别有两点:1、日志形式,每天更新信息内容;2、以链接为重要表达手段,真正发挥Web的特点。起码应该符合这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才能称得上博客。尤其是链接,是一直被人们忽视的武器,如今,只有博客通过链接发挥网络资源无穷的优势。
博客让世界侧目
1997年12月,Jorn Barger运行的 “Robot Wisdom Weblog” 第一次使用weblog这个名字。而“blog”这个词,一般公认是Peter Merholz在1999年命名的。此后,它们逐渐成为博客的正式名字。
而在博客短暂的发展史中,有两件事是不可不提的。
第一件是1998年的德拉吉报道,它让世界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博客的力量。1998年1月17日深夜,麦特?德拉吉在他的网站上发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在付印前的最后一分钟,星期六晚上6点,新闻周刊杂志抽掉了一个重大新闻。这条新闻注定将动摇华盛顿的地基: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没有人知道德拉吉的消息来源,但他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报道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绯闻的人,并在整整半年时间内,引领了美国的“舆论导向”,使传统的主流媒体蒙羞。
另一件事就是2001年的9?11事件,这是博客发展的分水岭。正是这场恐怖袭击,使人们对生命的脆弱、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最即时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可以说对9?11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对事情最深刻的反思与讨论,也不是出自哪一个著名记者手中,而是在诸多博客当中。博客架起了人们沟通与倾诉的桥梁。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戴夫?温纳斯(Dave Winers)的Scripting News。这原本是一个介绍技术动态的站点,在袭击当天自动担负起了传递最新消息的责任。在9月11日的早晨,这里向美国人民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Winer还在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得知,很多新闻站点因为突如其来的过度访问几乎瘫痪,并且也不能够提供太多有价值的新闻。这时候,我们就立刻开始了在自己的站点上让更多的人贡献新闻同时让更多的人获得新闻。互联网没有死,事实上它才刚刚开始。”
正是在这两大事件之后,博客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队伍迅速壮大。据说每40秒,在世界上就有一个人成为博客。《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默赞扬说,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1.0是指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 media),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new media)或者叫跨媒体,而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自媒体(we media)或者叫“个人媒体”。
趋势:融入主流
博客的力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主流网络媒体纷纷开始吸引博客加盟,以免落伍。企业界也开始在把博客方式引入企业内部网和公司网站。
2002年6月,美国犹他州政府的信息主管(CIO)Phillip Windley宣布了一个新的计划,要求州政府的2000名IT职员和18000其他政府雇员,都使用博客软件作为新的交流和沟通工具。他认为,如果政府官员都养成习惯,用博客的方式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部门之间的协同,那么将可以形成一个政府知识库。
戴夫?温纳斯更预言:在几年之内,世界著名公司的CEO们将成为博客,因为股东会要求他们经常写博客日记,好让股东及时了解公司最新状况。5年之内,美国国会议员每人会成为“博客”,以便与选民直接交流。否则他就会失去选民的支持,失去议员资格。
在中国,博客还是一个陌生的事物。但博客中国网站(http://www.itsway.com)开通以来,已经有2万多人次登录。而博客的繁荣,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开始正式过渡到以“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开始真正凸现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更高的阶段。
“没有什么东西比去年迅速兴起的“博客”(blogs)──一种即时更新的在线日记更具有杀伤力了。”——《财富》2002年第9期
2002年,博客突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博客是什么
9月,《财富》杂志揭晓了一年一度的“最酷公司”评选的结果:在评出的13个公司里,第一名是一个叫做Pyra的公司。这个结果,是博客力量的又一次展现:Pyra是博客大本营Blogger.com的母公司。
本期《财富》还刊登了一篇名为《谁说技术失去了魅力》的文章,对博客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没有什么东西比去年迅速兴起的‘博客’(blogs)──一一种即时更新的在线日记更具有杀伤力了。”
那么,博客到底是什么?
尽管商业界大名鼎鼎的《财富》也把聚光灯投向博客,但对于博客,却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
博客的英文名字是Blog或Weblog(指人时对应于“Blogger”),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新事物,即使在最新最大的英文词典里也查不到。该词来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按照佩姬?努南的解释: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时运转的言论网站,这种网站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于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而更多的人这样形容博客:
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是网络时代的读者文摘,博客是以超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
博客网站的基本要素十分明确,在形式方面与个人网站、电子刊物、网上社区等本质的区别有两点:1、日志形式,每天更新信息内容;2、以链接为重要表达手段,真正发挥Web的特点。起码应该符合这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才能称得上博客。尤其是链接,是一直被人们忽视的武器,如今,只有博客通过链接发挥网络资源无穷的优势。
博客让世界侧目
1997年12月,Jorn Barger运行的 “Robot Wisdom Weblog” 第一次使用weblog这个名字。而“blog”这个词,一般公认是Peter Merholz在1999年命名的。此后,它们逐渐成为博客的正式名字。
而在博客短暂的发展史中,有两件事是不可不提的。
第一件是1998年的德拉吉报道,它让世界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博客的力量。1998年1月17日深夜,麦特?德拉吉在他的网站上发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在付印前的最后一分钟,星期六晚上6点,新闻周刊杂志抽掉了一个重大新闻。这条新闻注定将动摇华盛顿的地基: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没有人知道德拉吉的消息来源,但他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报道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绯闻的人,并在整整半年时间内,引领了美国的“舆论导向”,使传统的主流媒体蒙羞。
另一件事就是2001年的9?11事件,这是博客发展的分水岭。正是这场恐怖袭击,使人们对生命的脆弱、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最即时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可以说对9?11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对事情最深刻的反思与讨论,也不是出自哪一个著名记者手中,而是在诸多博客当中。博客架起了人们沟通与倾诉的桥梁。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戴夫?温纳斯(Dave Winers)的Scripting News。这原本是一个介绍技术动态的站点,在袭击当天自动担负起了传递最新消息的责任。在9月11日的早晨,这里向美国人民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Winer还在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得知,很多新闻站点因为突如其来的过度访问几乎瘫痪,并且也不能够提供太多有价值的新闻。这时候,我们就立刻开始了在自己的站点上让更多的人贡献新闻同时让更多的人获得新闻。互联网没有死,事实上它才刚刚开始。”
正是在这两大事件之后,博客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队伍迅速壮大。据说每40秒,在世界上就有一个人成为博客。《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默赞扬说,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1.0是指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 media),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new media)或者叫跨媒体,而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自媒体(we media)或者叫“个人媒体”。
趋势:融入主流
博客的力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主流网络媒体纷纷开始吸引博客加盟,以免落伍。企业界也开始在把博客方式引入企业内部网和公司网站。
2002年6月,美国犹他州政府的信息主管(CIO)Phillip Windley宣布了一个新的计划,要求州政府的2000名IT职员和18000其他政府雇员,都使用博客软件作为新的交流和沟通工具。他认为,如果政府官员都养成习惯,用博客的方式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部门之间的协同,那么将可以形成一个政府知识库。
戴夫?温纳斯更预言:在几年之内,世界著名公司的CEO们将成为博客,因为股东会要求他们经常写博客日记,好让股东及时了解公司最新状况。5年之内,美国国会议员每人会成为“博客”,以便与选民直接交流。否则他就会失去选民的支持,失去议员资格。
在中国,博客还是一个陌生的事物。但博客中国网站(http://www.itsway.com)开通以来,已经有2万多人次登录。而博客的繁荣,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开始正式过渡到以“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开始真正凸现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更高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