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口述历史研讨会精选之十一】方兴东:互联网和人类的底座是全球一体化的科学精神
2021-07-29 15:43:18
  • 0
  • 0
  • 9
  • 0

方兴东:“互联网口述历史(OHI)”项目发起人

摘录:
这8本书只是丰富“宝藏”的第一个明珠。小一点说人一辈子能够为互联网做一件独特的事情,大一点说中国也可以为全球互联网做点独特的贡献。
互联网和人类的底座是全球一体化的科学精神,尤其目前互联网和整个世界都面临拐点,怎么样迎接更好的未来,互联网和人类的这个底座不能忘。互联网是科学共同体的产物,科学共同体是真正的互联网之母。

现场图片

发言内容:

我简单的讲几点感想,今天确实非常高兴,凯蒂在全美科技记者里面关注互联网历史是最多的,93年开始写那本书,访了上百个人,她作为一个记者我觉得至今为止她那本书还是最有学术价值的,比我们学者都要做的扎实,我们学者现在搞历史研究也很少去搞第一手的资料。马克•韦伯也是从95、96年开始研究互联网历史,他是负责整个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的,还有钟布,我们这几个人应该说做互联网访谈全球大概不能说前四,基本上前五了,他们能参加这个会议我非常高兴。

我今天题目是“寻找互联网初心”,互联网精神。这个会本来应该是两年前开的,互联网50年的时候,迟到了两年,因为工作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当时是准备在这个纪念会上发布的,但是好东西不怕迟。当时我们也是做了很多50年的纪念活动。

这14年来,基本上就是一个挖矿工作,矿工,从山里面把金子掏出来,工作性质有点像农民工,扛着两套设备全世界跑,没有体力不活。19年底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访谈超过500人次,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视频近2000小时。文字规模将超过千万字。今天的8本书只是丰富“宝藏”的第一个明珠。这只是一个点,怎么去挖掘,我最想表示的是这个项目真的要感谢大家,今天参加会议的,不管是国外的,都帮助了我们很多很多,有什么事情我们都发邮件,基本上有求必应。大家都是互联网口述历史项目的积极参与者,是共同的创造者。围绕项目的故事都可以讲很多,因为本身就是一个集体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共同支持和帮助。包括我们去日本也好,去台湾地区也好,去欧洲也好,都是得到当地互联网先驱大力的支持,有的时候为了节约成本,有些地方是我自己一个人扛着两套设备去当地抓我的同学、朋友或者华为当地的员工,想一切办法把它能够做好。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非常快乐,而且我们大部分的访谈都是在这些互联网先驱的家里面,就像朋友聊天一样,你要全面的调动他的记忆力,不一定调动他的思想,让他把当年的一些细节尽可能多的还原出来,他一旦开始讲故事了,一件事情讲半个小时那就非常精彩,所以整个过程中我觉得非常快乐。

接下来第二阶段是下一个五年,每年大概一百人的目标,现在只能通过视频,哪怕一个很小的国家,比如尼泊尔这样的国家都有很精彩的互联网故事,而且只有当地的互联网先驱推动起来的,包括亚美拉很多小的国家很多故事都是很值得挖掘,所以我们还会继续。确实比较遗憾的是这个项目那时候如果能够早启动五年会更好一点,很多互联网先驱我们已经访问到了,包括拉里•罗伯茨互联网之父,第五次就访不到了,包括欧洲互联网之父皮特,第一次是在他们家里面喝下午茶,仅仅是简单梳理了一下,后来再约人就没了。欧洲互联网历史中国是很少关注的,早期互联网比如说要论贡献的话欧洲起码56%,就是缺乏挖掘,更重要的是整理工作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第一阶段大致完成了我们这个预定目标。对于我来说,做这个口述历史本身就是我最好的学习过程,这些人,听他们讲述,跟他们打交道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收获对我个人来说是难以估量的。在座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全程参与了中国互联网,我们那时候也认为自己很熟悉互联网,那时候互联网已经是一个25岁的青年了,怎么出生的,小时候怎么过来的,我们基本上是不知道的,但是这些先驱有很多真切的当年的细节都讲出来了。中国对世界互联网了解也是非常有限的,除了美国可能知道一点,非洲有三分之一的人不能用电,他们是怎么上网的,有很多故事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07年的时候我列了一个名单,基本上都是商界知道的,但是现在如果看到我们的名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但这些人是真正的互联网人,商业只是互联网的使用者而已。

小一点说的话,我觉得人一辈子能够为互联网做一件独特的事情,大一点说的话中国也可以为全球互联网做点独特的贡献。我走到哪个国家,每个国家都会大力支持,对于这个项目的尊重远远超出了我原来的想象,基本上互联网先驱们我们是有求必应,这个事情我觉得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原来我们认为全程参与了,所以很了解互联网,但是一旦做了这个历史以后就会知道我们原来的了解是很浅的,对我个人来说通过这个项目希望能够作为一个学者的基本功,先把活干了,未来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甚至能够比较优秀的互联网历史学家,能够站在人类的高度做点有意思有价值的成果,如果这个书写出来很差,可能五年以后十年以后就没人了,我们希望这个东西五年以后十年以后一百年以后能够留下来。大概是三类人,商业我们也做,除了商业、技术创新,就是科学家这些,包括黑客他们,很重要的一块是制度创新,目前技术这块更多,商业偏小一点。

卡斯特尔也给我们写了寄语,希望这个项目成为第一个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历史项目,那个时候如果没有疫情,没有中美科技战,互联网这个东西怎么驾驭,这是一个拐点,接下来拐的比我们原来想象的要大得多。

这个项目到底有什么意义?很多人问我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两年我慢慢的有点摸到了,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虽然有很多互联网之父,但我更觉得互联网是科学共同体的产物,科学共同体是真正的互联网之母。默顿总结了科学精神四个方面,包括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所以我觉得互联网是科学精神的一个产物。普赞本来是90岁了,但是欧洲有时差,所以没有让他发言,他到现在还跟我一起在联合国,在很多场合我们俩一起摆摊。这些学者没有私利,一开始是把机器连起来,后来把人连起来,能够让社会更美好,这种普世的目标,没有想到要挣多少钱。60年代70年代全球大概有七八个网络,而且互联网诞生之前物理电信拉的网络已经存在了,但是为什么电报网络、电话网络和今天互联网完全不一样,只有互联网,包括苏联这个比美国的还要早,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政府主导的,最后也失败了,这种科学逻辑和电报、电话一开始的商业逻辑和政治逻辑,这三种逻辑前25年互联网通过这些人的访谈就知道,什么军事,这些人是纯粹科学家,以科学初心在做这个事情。不像现在的区块链、人工智能大家一拥而上,大量的钱都进去,所以互联网很幸运的是整整25年商业界也认为这个东西没有什么钱可挣,政府也认为看不到什么价值,所以让这些科学家有25年的时间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科学逻辑、商业逻辑和政治逻辑,三种逻辑的博弈,科学逻辑越来越被边缘化,这是造成互联网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三个问题是大家一起怎么样能够协调好。我觉得这些人本身就是互联网精神最好的代表,这套书大家如果真的花点时间看一下的话绝对会超出你们的想象,很多东西那种惊喜,很平淡,但可以触动你很真实的东西。互联网和人类的底座我觉得还是科学精神,还是全球一体化的科学精神,尤其目前互联网和整个世界都面临拐点,怎么样迎接更好的未来,互联网和人类的这个底座不能忘了。

最后讲一下这套书有多大价值,我觉得如果马云和马化腾几年前有机会看到这套书,今天状况就会完全不一样,不需要走这么大的弯子。这套书是按照学术严谨来做的,但是整个文本很通俗,小学生、中学生都是可以看的,这套书每个人都可以看,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是可以读的,我们中国人是写不出来的,只有通过访谈的形式把精华的东西挖掘出来才形成今天这套书,我们的境界,包括我自己,是创造不出来的,我觉得做口述历史,互联网20多年最有价值的一次,选择当个学者,这是我最正确的选择,也是为人类多创造价值组重要的内容。我们跟中信出版社签的是一百本,英文版希望找全球最好的出版社把这套书推向全球每个国家。互联网第一个50年很顺利,很伟大,很美好,但是下一个50年会怎么样,我觉得目前不能太乐观,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够尽一点力量。

这是25年的时候(图),现在一半多人已经离开了,这个项目我们还是要继续的加快速度,50年基本上都80来岁了,当年的很多细节只有通过他们的回忆挖掘出来。互联网未来、人类未来到底怎么走,通过这些人本身答案就在那里,摆在我们面前,就看我们自己要不要,所以答案并不难,都是现成的。

《互联网口述历史第1辑•英雄创世记》

会议相关文章

温顿·瑟夫: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节点

凯蒂.哈芙纳:成功有无数的父亲,而失败是个孤儿

马克•韦伯:互联网历史研究具有宝贵的价值

全吉男:疫情期间互联网展示了它的独特价值

熊澄宇:互联网口述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钟布:互联网精神的核心是服务社会各阶层,而不只是富人

徐愈:互联网发展到了历史交汇点

周宏仁:互联网是点亮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盏灯

韦路:互联网口述历史的三大特色

胡建生:找回初心 走向未来

方兴东:互联网和人类的底座是全球一体化的科学精神

刘九如:记录历史,也将载入历史

陈彤:历史总是让人热血沸腾

吴伯凡:培根固本,根和本都很重要

姜奇平:成为未来事件的历史

吕本富:口述历史需要不同的体例和标准

胡延平:源与流---价值和意义的体现

张向宁:从历史中照见未来

蒋涛:把精神和文化传递下一代

梁宁:互联网口述历史中国伟大的文明工程

李欲晓:回忆人类的发展文明历程,向互联网贡献者致敬

周健工:科学技术的演变是社会建构过程还是自然现象

吴飞:技术创新是互动过程中的“添砖加瓦”

徐忠良:回望历史,观察当下,影响未来

崔保国:互联网全球发展的全景轨迹

彭兰:对互联网口述历史的几点期待

喻国明:互联网研究应为解决“时代之问”提供解决方案和社会智慧

陈春花:开启全新的旅程,由技术回归到人

秦朔:未来世界互联网的创新应由我们来带动

吴晓波:互联网一个新的革命形态

郭良:互联网的初心

王俊秀:科学共同体----互联网之母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