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该怎么办?困惑于“独立评论家”与“IT业者”的对立
2003-05-24 18:53:00
  • 0
  • 11
  • 2
  • 0


许多人很自然指责:方兴东是互联网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互联网实验室是商业公司,因此不可能保持评论的独立性,害得“博客中国”要想“非商业化”别人也不同意。


比如,手头刚好有一期最新的《中国企业家》,里面写道:“从独立产业评论家变成IT业者,他(方兴东)的动机和权威性受到质疑。”我现在知道“独立产业评论家”与“IT业者”原来是如此对立。似乎我只有不是“IT业者”才能保持个人文章的独立。当然,这种结论不算错误,应该很有代表性。



我的确不是“只喝西北风”的超脱生活的状态。但是,我希望人们在作出判断的时候,应该更深入想想:真正的独立究竟是不是应该完全远离商业,不再企业工作?什么样的状态才是最好的选择?国内有多少“独立”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我真的很希望别人能够给我指点一二,指出一条理想之路。



因为6年前,我就反复思考,也与朋友反复讨论,深入分析,寻找自己未来应该做什么?我自己的唯一特长和兴趣就是写作,理想的目标就是成为IT业的独立评论家。毕竟,放弃学了十多年的高电压专业,要顶着博士学位,不能太“文学青年”,总要有所成就。


一方面,肯定要从最现实的角度考虑,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稳定收入,生活能够比较“自由”。一方面,当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否则自己就这么一点优点,做别的一定平庸无比。



从写作自由度情况看,纯粹自由度从大到小,我列过这样一个名单:


自由撰稿人 > 当教师 > 咨询公司 > 媒体 > 公司 >政府部门


当然,写作自由还受制于个人利益和单位利益两大约束,综合个人的自由和单位的自由。要兼顾养家糊口的现实问题和影响写作的机制问题。必然是诸多因素的综合和权衡。


当自由撰稿人肯定不是办法,就如路遥所说,在中国靠稿费挣钱无异于卖血,养活自己一个还行,无法成为长远之计。



我深入了解和研究了国外几十位著名IT评论家和分析家的生存状态:他们几乎全部都在独立的著名媒体或者研究和咨询公司。IT评论家其实没有像“神父”那般神圣,有助诸多“限制”和“禁忌”。国外从来没有这样的“独立评论家”与“IT业者”的对立。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的确大家有理由怀疑很多角色。



在中国,去一家媒体不行,除非有《华尔街日报》这样真正有影响力,可以不为厂商所制约的独立媒体。可是,在中国IT业,这样的媒体几年内都是天方夜谭。我如果呆在一家媒体,要么让自己很难受,无法畅所欲言。要么让媒体难受,经常遭受厂商“压力”。因此,我也陆续推掉了几次进入媒体的良好机会。害怕进入。


而中国这样的研究、咨询公司也不存在。去一家企业,或者政府部门,当然不可能让我在媒体天天得罪别人。



无路可走?权衡再三,还是打算毕业后留在清华(这个目标至今没有变化,当然要等我毕业之后才能实践,现在我的正式身份还是清华学生。IT评论和互联网实验室的工作都还属于“不务正业”)。1999年,有了一个难得的创业机会,可以做很多方向,但是对于我只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研究咨询。期望做成一家中国最权威的IT研究咨询公司。可以集合诸多优秀人才,以咨询业务保证自己和其他优秀人才的独立性。


梦想曾经很顺利,互联网实验室规模曾经达到60人规模,除了客户项目,还从事很多公益性的研究课题。后来,互联网冷却,融资受阻,就不得不压缩规模。梦想遭遇压力。


不过,今天为止,互联网实验室依然应该是国内最独立的、比较超脱的IT研究和咨询机构之一(大家可以上互联网实验室的网站,看看我们从事的工作)。我个人的文章也不代表互联网实验室。我为互联网实验室写的东西也不会以个人名义发表。



虽然我以为这已经是自己最佳的选择之一;虽然也不会因为别人的“非议”而动摇自己多年来的追求方向;虽然其实只有文章本身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面对这么多质疑和批评,还是想问问大家: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现实的、可操作的、可实现的其他方案?


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指点一二。这还真是自己的一个大难题。非常感谢!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