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e时代的盗火者》第一章(3)
2005-09-05 11:02:00
  • 0
  • 1
  • 10
  • 0

《博客—— e时代的盗火者》第一章(3)


博客的胜利:媒体和互联网上的伊拉克战争


  博客找回了主流新闻媒体在战争中丧失的东西


  美国邀请500多名各国记者编入美国军队中实施“嵌入式采访”,结果几乎成为美国新闻史的“滑铁卢”。而博客赢得了更多的尊敬和信任,虽然没有作出惊天动地的事情,却在新闻史上足以写下重重的一笔。


  法新社的报道指出,美国传媒被批评在报道中大量加入“爱国主义”的感情色彩,例如前线记者用“我们”代表美军,报道明显偏颇,牺牲了新闻的中立原则,到头来更打击了自己的公信力。24小时新闻频道MSNBC公司,不时大特写烈日下的美军、战斗直升机和随风飞扬的美国旗,然后黑底白字地刷出“我们心系他们”的语句。其姊妹台CNBC也有类似安排,亮出“愿我军平安归来”的标语。而保守的福克斯新闻台也常在新闻中以最明显的用辞,支持军队和支持出兵。


  哈佛大学新闻系学者琼斯指出,美国传媒有此表现,是因为它们将自己界定为“报道美国参与的战争的美国新闻机构”。他说﹕“它们已衡量过,不惜付上任何新闻代价,也要在这事上这样表态。”


  然而,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教授奥弗霍尔泽却认为,美国传媒特别是电视网络“过火”了,传媒以为这样做会得到认同,实情却是轻蔑了新闻的原则。她表示﹕“这直指传媒公信力的问题,我们应该不偏不倚地报道……假如我们认为新闻该公正持平,即使在战争时期,不也一样正确吗﹖”而《纽约时报》的记者麦卡锡近日也在社论中写道﹕“那些电视网络不是在报道战争,而是在宣扬战争,宣扬美国是强大正义的,人人都准备好鞭笞萨达姆,而任何反对者都是疑犯。”


  英国广播公司(BBC)总经理戴克对美国广播媒体发起一场全面攻击。他指控在美英联军攻伊期间,美国许多媒体“毫不质疑”战争的性质,明目张胆宣扬爱国主义,丧失新闻的中立性。“我个人对美国的广播新闻媒体在这场战争期间缺乏质疑精神感到震撼。如果伊拉克战争证明了什么,那就是BBC不能把爱国主义和新闻学相混淆。美国就是如此,如坚持不改,将危及美国电子新闻媒体的信誉。”


  戴克还说,问题出在媒体的分散化,没有一个电视网有勇气与政府抗衡。他说:“911后情况尤其如此。许多美国广播网以国旗包裹自己,以爱国主义取代中立性。”


  “牺牲新闻的中立性”,“美国媒体不是报道战争而是宣扬战争”,这就是,美国新闻界在这场战争中给全世界留下的印象,彻底颠覆了过去的“神话”。令人欣慰的是,也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向处于边缘,被指责为“不专业、不严谨”的博客世界,却在这场战争中,赢得了主流新闻界所丢失的中立性、公正和公信力。其中,博客Salam Pax是第一亮点。



  伊拉克战争期间,互联网上最受关注和最神秘的人


  美伊战争爆发后,数百名“嵌入式”的随军记者和大量志愿记者,为全世界关心战事的人及时报道最新战况,恨不得把每一发炮弹的发射和落地都报道清楚。但是,正如有人所言,“媒体报道得越多,人们知道得越少。”这种背景下,反而是一名神秘的博客开始备受网民关注,他几乎天天在网上发布有关巴格达市民如何应付美英盟军轰炸,以及日常生活的内幕消息。这位博客很快成了互联网上的名人,每天都有上万人上网阅读他的文章。伊拉克战争期间,互联网上最受关注和最神秘的人是谁?毋庸置疑,还是他。


  这位博客笔名为“Salam Pax”,Salam在阿拉伯语中是“和平”的意思,而Pax在拉丁语中也是“和平”的意思。因此,这个名字很像化名。他自称自己的家就在巴格达,文章也都是在巴格达写的。围绕他的身份,博客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是,争论本身进一步提升了网站的知名度。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登录互联网,搜索他的网站。


  没人知道Pax的真实面貌。从他散布于各博客站点的文字中,人们得知,他是一位二十八九岁的建筑师,曾在欧洲受过教育的阿拉伯人,还是同性恋者。当然,也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怀疑这些信息是否只是哗众取宠,甚至还怀疑他可能是中情局雇员、黑客、以色列人甚至萨达姆的部下。每天,无数封电子邮件让Pax的信箱瘫痪了。还好,负责对他的文章进行更新的网站表示将继续免费刊登这些文章。2003年3月21日,他对这一切质疑的回应是:“请别再给我发邮件问我是真是假了,不相信的话就不要读它吧。我不是任何人的宣传工具,除了我自己。”


  的确,作为一名博客,确认其身份的真实性其实没有多大意义。有意义的就是内容。“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无数的人每天来看他的日记,就是认为他的记录显得非常真实。有人从技术上考证他的信息的确是从巴格达发出,有人认为那些城市生活细节太真实了,不可能是虚构的。


  更重要的是他文字的立场,在这场没有正义者的战争中,没有偏向哪一方,而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给世界讲述了这场战争的最真切的情况。Salam Pax既鲜明地批判着“萨达姆的独裁统治”,也强烈反对着美英对他祖国的这场战争。这里没有政治的立场,只记载着战火之下、围城之中的巴格达的最真实的生活,从西红柿价格到炸弹的威力。他从巴格达家中向世界发送的鲜活报道以及自己个人的真实感受。


  这些网络日记之所以吸引了全世界,因为他并不是游离在战争之外的新闻记者,而是与伊拉克命运休戚相关的一位巴格达居民。Pax书写着巴格达人民的焦虑:“当从电视新闻上看到B-52轰炸机离开机场的时候我们开始倒计时,我们知道6小时之后它们将抵达巴格达。”Pax跟他的表兄弟在城市中巡游观察。他还亲眼目睹了伊拉克警察如何点燃战壕中的石油用以迷惑炸弹的制导系统。


  Pax的博客中还有对轰炸的愤慨与无奈:“看起来那些打击的确很精确,尤其是导弹和炸弹在你邻居家造成大浩劫的时候。那些靠近al-salam宫的房屋……窗子全碎了,门被炸毁了,有一家的屋顶凹陷下来。我猜这就是所谓的‘附带损害’(collateral damage),那么这就可以合理合法了吗?”


  “我脑子里能想的唯一事情就是‘为什么这一切一定要发生在巴格达’?当我最喜爱的一幢建筑物发出巨大的爆炸声时,我几乎要落下泪来。”


  Pax的博客在战争期间非常受欢迎,以至于访问量过高而服务器无法承担。最后就连Google也开始“镜像”其内容,以缓解人们的访问要求。(Google在每次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都会提供“镜像”服务,比如911时)。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博客自然就会成为一个名人。


  就这样,在战争的扭曲下,博客网站“雷德在何方?”成为全球庞大的新闻界的一个极富意味的参照。Salam Pax让成千上万的专业新闻记者黯然失色。


  巴格达博客沉默 全世界屏住呼吸


  Salam Pax说自己住在巴格达郊区,从2002年开始开设博客网站“雷德在何方?(Where is Raed?)”(http://dear_raed.blogspot.com)。主要为了与一位在约旦学习的朋友雷德沟通和联系。结果,随着战争的迫近,Salam Pax的博客网站逐渐转变主题,主要描写战争前夕巴格达市民的生活状况。随着战争越来越临近,全世界的目光和心情都投向巴格达,Salam Pax的博客网站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访问量随着战争迫近不断上升。


  虽然对战争持反对立场,但他同时表示,自己对萨达姆的独裁统治非常不满。当电视上出现伊拉克领导人的时候,Salam Pax轻蔑地称之为“怪胎(freaks)”;同时他也讥刺布什政府:“怎么能把‘支持伊拉克民主’的意义转变为‘把伊拉克炸到地狱里去’?很长时间没有人注意到伊拉克的不民主,现在怎么就决定要把我们轰炸得民主起来?好吧,太谢谢了!真是太体贴了!”


  “这里的民众既没有人欢迎美国人的到来,也没有数以千计的投降者。人们所能做的都一样,只是坐在他们的家中,紧闭门窗,希望炸弹千万不要落到自己头上,”Pax如此写道。他还对经济制裁发表抨击观点,说是给美国政府“提个醒”:“我们最聪明和最有创造性的头脑逃离这个国家,并非因为独裁统治,而是因为没人能在伊拉克好好谋生。”


  正当人们对Salam Pax的身份争得不可开交之极,美英开始轰炸,而且轰炸越来越猛烈。人们对他安全的担忧也越来越高,成为新的话题。果然,担心不是多余,3月24日,是炸弹下巴格达的又一个星期一,他张贴了最新一篇日记,随后就不再有任何音讯,美英的炸弹已经切断巴格达的通讯。世界各大媒体发布专稿,人们也纷纷猜测他已经罹难或只是无法上网,一则报道的标题最为贴切:“博客陷入沉默,世界屏住呼吸。”


  很多天过去了,战争如火如荼,美英联军的地面进攻不断升级。人们在关心伊拉克人民的同时,Salam Pax的命运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数的博客网站在呼唤者他的归来,他的故事也成为传统媒体的热门话题。国内媒体,如


  一周周过去,战争风云变幻。但Salam Pax仍旧沉默无声。互联网上开始沸腾,你能搜出数万条相关他的新闻、报道、讨论或者网页。甚至有人猜测是否因为他骂伊拉克领导人“怪胎”而被萨达姆的人迫害了。也仍然有人在争论他和他的博客的真实与否。


  但是,Pax的忠实读者、华盛顿的一位博客Andy Carvin的这番话无疑是大多数人的心声:“Salam的写作,实实在在地抓住了巴格达人那种焦虑与挫败之感:他们奔向面包店,为了生计讨价还价,警察四处维持秩序。他所做的是一个即时的故事叙述者,期望把这个历史时刻展示给世界……他使得我们对战争的体验变得人性化了,就像一个好的故事叙述者应该做的那样。”


  博客重现互联网,成为《卫报》专栏作家


  2003年5月8,《连线》终于刊登出人们期盼以久的消息:著名的巴格达博客Salam Pax终于在消失了6个星期后,又重新出现在了互联网世界中。自从战争开始以来就一直被很多人关注的博客网站“Where is Raed?”,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战争开始时,Pax的博客让全世界人们看到了一个身处巴格达的普通人的境遇和想法。然而当对美英联军对巴格达的轰炸开始之后,他的博客就突然随着爆炸声一起消失了。失去了任何音讯,这让人不得不担心Pax的人身安全。不过现在好了,战争已经趋于平静,而Pax又回到了博客阵地。看来Pax在不能上网的期间仍然在坚持网下记录。因为这次他寄给了美国的朋友Diana Moon一个26页大的文本文件。


  经过了这次的事件,也许Pax的真实性会让人更加放心一些。当然还有他和《纽约时报》的一个老牌记者John F. Burns的采访录也是重要证据之一。主流媒体记者开始纷纷联系和采访Salam Pax,终于见到了庐山真面目:《Salam Pax是真的》,记者终于揭开了人们好几月的猜度和争论。Salam Pax是一个圆圆胖胖的人,机智可爱,待人友好,将一口流利的。他同时还为非政府组织CIVIC工作。他从来不对外人谈起博客的事情,经常出没于巴格达屈指可数的网吧。人们都认为他只是上上网,给朋友发发邮件。但是,他常常抱怨下载和上传文件的价格如此之高。别人纳闷的是,发发邮件也不需要多少带宽。当然,如果你知道他的实际情况就不足为怪了:因为他要不断把照片上传到博客网站上,而且还要处理比比尔•盖茨收到的还要多得多的电子邮件。


  毕竟,虽然萨达姆政权到了,对于他来说,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巴格达博客,还是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但是,Salam Pax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新闻人物,《连线》、CNN、《纽约客》、《村声》(The Village Voice)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他的名字更频繁地出现在森林般茂盛的博客世界中,以著名博客网站Instapundit为例,提及Salam Pax共有20多次。


  2002年在互联网历史上被许多人称为“博客之年”,这种自由表达个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博客,已经拥有超过百万的读者和作者。人们“博客”从无线网络到性的每件事物。“9󈵓”事件使得一个博客门类战争博客(War Blog)兴起,而海湾的战火使得它更为繁荣。在对死亡和未知的恐惧下,在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中,博客成为人们沟通与倾诉的桥梁。如今除了Salam Pax这位最著名的“战争博客”之外,美、英联军的士兵、德国的反战者,以及对这场战争关心的形形色色的人,也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另一场“战争”。一些评论家认为,目前的海湾战事将因为互联网的深度参与而被后人视作一场“互联网战争”,就像二战被称作“广播战争”而越战被称为“电视战争”那样。


  不论如何,Salam Pax对一座遭受战争袭击的城市的日常生活的个人叙述,已经并且终将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就像那本不朽的《安妮日记》。Salam Pax就是这场战争的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为整个博客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也成为博客们的骄傲。


  2003年5月30日,《连线》杂志报道,英国著名的《卫报》(The Guardian)与伊拉克博客Salam Pax签约,成为《卫报》的专栏作家,两周一篇专栏。《卫报》的发言人表示,他们并没有验证Salam Pax本人的真实性。但是,他们得知,Salam Pax的确是他的真名。澳大利亚记者在采访时告诉Salam Pax,他的崇拜者们已经开始印制“Salam Pax”牌体恤衫和咖啡杯,他感到什么吃惊:“不是开玩笑吧?”


  当然不是玩笑,如同Salam Pax是真实的一样,咖啡杯也是真实的。此前,著名博客网站Instapundit(http://www.instapundit.com/)的主人因此受邀成为MSNBC的专栏作家。Salam Pax再次受到媒体巨头的青睐,充分展示了博客的影响力。


  一个巴格达普通市民,非新闻专业人士,梦想成为英国《卫报》的专栏作家,这显然是一个天方夜谭式的故事。但是,Salam Pax却真正实现了。就因为有了博客!
 


  克里斯托弗•阿尔布里顿和士兵一起合影



  博客在火线:克里斯托弗•阿尔布里顿


  Salam Pax当然是个奇迹,因为他不是专业记者。而另一个著名的战争博客却是一名货真价实的记者:克里斯托弗•阿尔布里顿(Christopher Albritton)。这位前美联社记者和美国纽约《每日新闻》记者也成为火线上最出风头的博客。作者金吉尔的文章《博客在火线:全球网站战地记者第一人》对他作了精彩的介绍,我们随着这些的文字领略一下阿尔布里顿的风采。


  身着一件摄影记者马夹,手持一部海事卫星电话,将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克里斯托弗•阿尔布里顿显得是那样的孤立无助。但是对成为全球第一位从事独立报道的战地记者,他显得兴致勃勃。不同于那些为大新闻集团工作的专业记者,能够拥有Hummer越野车和充足的资金,他将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电脑以及卫星电话来完成艰巨的工作。同样不同于官方记者,他的报道也不会发布到主流媒体上而是直接出现在他的博客网站上。


  此前,阿尔布里顿曾为《纽约每日新闻》和美联社当过记者。现在他建立了一个博客网站,名叫“重返伊拉克2.0”(www.back-to-iraq.com)。从4月份开始,这个网站将每天独家发布阿尔布里顿每天从伊拉克发出的战地报道。


  为了报道攻伊战,几乎所有大型媒体都派了记者前往海湾地区。而且,所有记者都是美国军方精选出来的,以便让他们能在攻伊战中能和大部队融为一体,进行“嵌入式”随军采访。这就意味着他们的饮、食、起、居都必须和部队大兵们一模一样。


  但是与其他主流媒体记者完全不同,阿尔布里顿孤身一人,他走的也不是什么正规渠道,他将要去的地方,是一旦战争打响之后除了巴格达之外最危险的地方。


  阿尔布里顿说,他最想报道的领域是美伊战争对伊拉克库尔德斯坦百姓生活的影响。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后,美、英等国以保护伊拉克库尔德人为名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聚居区建立了"禁飞区"。从那时起,这一地区被伊拉克库尔德人两派——库尔德民主党和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所控制。


  最让阿尔布里顿放心不下的是,炮火和弹雨随时都有可能使他的网络中断。他说,“这里(伊拉克库尔德斯坦)有数不清的网吧,而且在这里上网不会遇上任何审查。但是随着战争气候的改变,所有这一切都可能改变。”阿尔布里顿随身带着一部海事卫星电话,有了它,只要连上笔记本电话,便可以拨号上网并更新网页。他说,“去年夏天我买了一部苹果‘PowerBook’笔记本,在库尔德斯坦的时候我一直用它。这一回因为是进行战地报道,我希望能拥有一部更结实点的型号。”


  凭借PayPal.com和Amazon.com两大网站的“点击捐款”系统,阿尔布里顿正在为自己的伊拉克之旅“化缘”。很快就已有6名访问者捐款1800美元。作为回报,捐赠人将获得每天战地图片和文字报道的优先浏览权,也就是说在这些东西上网之前便可先“过把瘾”。


  阿尔布里顿说,“他们(捐赠人)还可以客串编辑,每天把对战地报道的要求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我。当然我的所有行动都会有一定分寸,至少我得保证自己还活着。”


  仅靠在线捐款显然尚不足以支付战地报道所有的费用,因此还必须搭上自己的“私房钱”,阿尔布里顿估计,所有费用算一来得要1万美元左右。


  对于任何一名普通旅游者来说,怀揣1万美元现金显然太多,但是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前资深战地女记者朱迪斯•玛特洛夫认为,1万美元只不过是战地报道的最低预算而已。她说,“在一个冲突地带从事报道,花钱如同流水。你必须支付机票、租车以及司机的费用,当然还得请一名当地翻译。除此之外,你还必须准备一点银子以便逃走之用。”


  玛特洛夫现在专门在大学课堂上讲授如何在战争冲突地带从事新闻报道,她曾在安哥拉、车臣、卢旺达和北爱尔兰等诸多“热点”地区身经百战,每次都要怀揣3万美元左右。


  “要是被绑架,谁会去营救?”对于阿尔布里顿这样的“小老弟”,玛特洛夫一方面为他独立作战的精神而喝彩,称他比起那些主流媒体记者来更自由,因而也更有可能挖得独家猛料;另一方面,她又为阿尔布里顿经费缺乏而担心。因为凭她的经验,1万美元远远无法保证他的人身安全,这还不算每分钟1.50美元的卫星通话费用。“要是被绑架了,谁会去营救他?”


  阿尔布里顿说,现在他最渴望的是有人愿意捐赠给他卫星电话的通话费以及一部“结实点的”笔记本电脑。至于人身安全,他反倒显得比较放心,他说去年夏天的时候他在库尔德斯坦当地多少搭建起来了一些官方和私人的人脉。


  眼下,阿尔布里顿最担心的是战争状态下,一旦他打开卫星电话,立马就会成为美军空袭的活靶。阿尔布里顿在最近的博客上这样写道,“必须考虑到这种情况,如果有人打开手机或者卫星电话,美军的感应器便会迅速捕捉到信号。美军飞行员会以为这是空袭幸存者在‘找死’。”



  最受欢迎的五个伊拉克网络战争博客


  2003年3月20日,美国《福布斯》新闻频道评选出了最受欢迎的五个伊拉克网络战争博客。很多博客主要包含简明扼要的新闻链接和标题的收集,同时还有作者的一些个人评论。


  美国有线电视网(CNN)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曾凭借当时非常新颖的24小时战地新闻直播而名声鹊起,如今第二次海湾战争则成为战争博客们(war blogger)大显身手的舞台。2002年对阿富汗战场最为真实的描述,不是《华盛顿邮报》而是在一名参加阿富汗战争的士兵的博客中。


  如今随着海湾战事的爆发,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独立记者、摄影师以及一些捍卫和平的人士纷纷利用博客这一形式为我们记录了这场战争真实的一面。他们的网络日记和评论关注了很多主流媒体在报道中一直忽略的伊拉克平凡人的生活。



  一:伊拉克电子日志(Daily Kos)


  该博客由前往伊拉克执行和平使命伊拉克和平小组成员创建。网站2003年2月8日开始创建,迅速吸引了大批关心伊拉克状况的访问者。网站有新闻与分析以及伊拉克日记等栏目。其网站的伊拉克日记栏目在伊拉克战争开战后,吸引了大量读者。记录战争日记的人,都是目前从世界各地前往伊拉克各地如巴格达、巴士拉等城市维护和平的人士。



  二:“回到伊拉克2.0”(Back To Iraq)


  由克里斯托弗•阿尔布里顿创办的博客。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很多人都非常关注伊拉克的战争事态,但很少有人到过伊拉克并了解伊拉克。但克里斯托弗•阿尔布里顿作为前美联社记者和美国纽约《每日新闻》记者曾多次前往伊拉克北部地区进行采访。如今他成为了一名独立记者,通过博客的形式每天向外界报道新闻。他于2001年底前往阿富汗并通过博客报道了阿富汗的战况并拍摄了大量照片,深受读者欢迎。如今他已经募集了资金,目前正在前往伊拉克的途中。目前他的博客每天吸引着15000人来访。



  三:“伊拉克博客”(Tacitus.org)


  在该网站上你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独立记者发表的博客,在该网站的介绍中写到:“当美国的布什政府对伊拉克动用武力的时候,很多商业控制的媒体都成为了战争的啦啦队,在这些媒体上你可以频繁地看到‘我们’、‘我们的军队’等这样的词汇,以至于我们已经无法确定,到底是布什政府还是这些媒体正在全面武装轰炸伊拉克。因此我们这些来自各地的独立记者决定行动起来,打破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合唱,目前我们的记者吉拉米•斯卡西尔(Jeremy Scahill)和摄像师杰奎琳•苏恩(Jacqueline Soohen)驻守在巴格达,他们每天都发回巴格达的消息,我们要用自己的声音为大家提供有关伊拉克的情况。”



  四:雷德日记(Where is Raed?)


  当伊拉克战争开始后,很少有电视记者如这位著名的战争博客雷德(Raed)这般勇敢,他留在了巴格达,作为一名电视记者他每天前往巴格达的街上观察普通人的生活,并把他的观察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当英国的BBC新闻报道说在第一天的轰炸中巴格达的电台电视台已经被美军控制后,他的博客则清楚地记录了当天的情况,并指出巴格达的电台和电视台都在正常播出,并没有任何被控制或遭到轰炸的情况。



  五:斯迪芬•格林(Stephen Green)(VodkaPundit.com)


  他曾经做过电台音乐主持人,如今开始专注于博客。他每天搜集各种和伊拉克战争相关的新闻和信息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并定期发表评论。吸引了很多对伊拉克战争感兴趣的参观者。该站点每天大约有18000位访问者。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