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I访谈手记】迈克尔·马龙:为硅谷写密传的人
2017-08-03 19:18:42
  • 0
  • 0
  • 10
  • 0

迈克尔·马龙(Michael S. Malone),美国著名科技新闻记者、专栏作家,以其尖锐、直率的笔锋著称,在硅谷科技行业颇具影响力。被业界称为“为硅谷写密传的人(the Boswell of Silicon Valley)”。

马龙是土生土长的硅谷人,出生在硅谷中心的森尼维尔市,他从小见证了硅谷从果园到“硅”谷革命开始的整个历程,直到上了大学也没有离开硅谷,在圣克拉拉大学获理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又在硅谷的动力之源——斯坦福大学获科学哲学硕士。

毕业后,马龙进入了当时硅谷的象征——惠普公司,并在惠普前后工作了4年,主管公司的宣传公关。当少年时代的同学们(如乔布斯)都已经开始在技术和市场上奋勇淘金时,他却另辟蹊径,于1979年加入《圣何塞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 News),并开始采访硅谷及科技新闻。

后来马龙开始担任高科技杂志《福布斯ASAP》的主编,同时还给《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经济学家》等媒体撰稿。并著有多本颇具影响力的商业书籍和一部有关硅谷的小说,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迈克尔·马龙的最知名的代表作当属《惊世伟绩(The Big Score)》,这本书在1985年被《商业周刊》列为年度10大商业书籍,并被拍成系列电视节目。书中完美再现了一个时代的崛起和繁荣,但又不单单只有一夜暴富,神奇发家的故事,更多的,是贯彻在整本书中的人文关怀和马龙自身的哲理体现。

互联网口述历史(OHI)采访迈克尔·马龙
迈克尔·马龙

《惊世伟绩》:硅谷的“乔治·奥维尔”

著名作家Tom Wolfe:
在描绘狂野的硅谷传奇方面,我再也想不出还有谁能比迈克尔•马龙更敏锐的观察家,
他的观察是如此深刻而贴切。
《华尔街日报》社论版编辑Paul A. Gigot
迈克尔•马龙之于硅谷,就像乔治•奥维尔之于西班牙内战。
著名软件公司Siebel的CEO Tom Siebel
100年以后,当人们谈起硅谷,他们将引述迈克尔•马龙的话”。
Google公司CEO兼主席Eric Schmidt博士
感谢你,迈克尔•马龙,是你塑造了今天人们所说的“硅谷传奇”。
著名商业刊物《福布斯》杂志主编Steve Forbes
“在这个充满了太多骗局和假象的领域,迈克尔•马龙始终如一地提供令人激动的、敏锐的分析和洞察
其才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是无可挑剔的启迪之源。”
互联网口述历史(OHI)采访迈克尔·马龙

《惊世伟绩》:“硅谷立传第一人”

硅谷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神奇色彩

显然,硅谷已被充分神化。有关硅谷的每一个文字,都或多或少闪烁着神奇色彩。毕竟,硅谷不仅仅是美国梦的化身,更是信息时代的奇迹,不仅仅是全球IT业技术创新的心脏,更是IT业精神文化的圣地麦加。不可否认,硅谷是地球上离神话最近的地方,如果世上没有神话,硅谷自身就可成为神话。

这里拥挤着7000多家电子和软件公司,居高临下,直接向世界发言,全球100家最大高科技公司中20%以此为大本营。这里每周诞生11家新公司,平均每五天就有一家新公司上市,每天新增62个百万富翁,硅谷股票市场总价值超过5000亿美元。全美信息技术的风险资金有1/3倾注于此,单是1997年就达36亿美元,为硅谷催肥煽火。

英特尔、惠普、思科(3Com)、苹果、Sun、Netscape、Oracle、SGI、Adobe、Yahoo、eBay……不但是硅谷的骄傲,也始终是全球关注的焦点。Andy Grove、Steve Jobs、Jim Clark、 Mark Andreessen、Larry Ellison、John Morgride、Gordon Moore、Scott McNealy、杨致远(Jerry Yang)……他们不但组成了硅谷阵容庞大的亿万富翁俱乐部,也是当今IT业的连袂主角。

这里不但诞生了袖珍计算器、影象游戏机、个人电脑、无线电话、激光技术、微处理器和数字手表,还奉献了NC、浏览器、Java、搜索引擎,以及互联网各种创新的商业模式。这些公司、人物、技术和故事通过媒体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传播过程中重新编写,重新剪辑,不断神化。

70年代初,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兴旺就已成为全球注目的中心,但媒体狂热的宣传还是在80年代初。1984年《硅谷热》(Silicon Valley Fever)出版是一个里程碑,硅谷借助一本薄薄的书,正式将这股传奇的热浪传遍全球。作者之一罗杰斯是斯坦福大学国际传播学教授,另一作者拉森曾是硅谷的一名工程师。他们广泛采访,大量翻阅,写出这本资料、数据、文献丰富而齐全的畅销书。

当时国内就有好几种版本,印数过十万。该书基本上全景式地描绘了硅谷并介绍了硅谷的主角——工程师、企业家和风险资本家,也叙述了苹果、惠普、英特尔等公司的发家史。当然也触及了无政府性、两极分化、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神话的“副产物”。尽管文笔生动,但要讲述神话,笔调还略欠活泼和刺激。

喜欢听故事的人,则肯定会喜欢迈克尔•马龙(Michael Malone)的《The Big Score》,这本书90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推出,起名《惊世伟绩》,封面较土。当我在旧书摊邂逅它时,那名字那长相,我还以为是哪个部门编辑歌功颂德的“垃圾书”(其实里面的译文也非常不错,译出了本书的韵味)。

其实它是一本了解硅谷、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最佳书籍。至少对我的启发和帮助超过其它任何一本书。看来,书有时候也不可貌相。

互联网口述历史(OHI)采访迈克尔·马龙

迈克尔•马龙:“书写硅谷第一人”

每一个精彩的故事背后,必然有一个优秀的作者;每一个传奇的背后,必然有着一个传奇的布道者。对于硅谷而言,已经有着无数的著作为其添光加彩,但是硅谷传奇的真正作者还是非迈克尔•马龙莫属,你要了解硅谷,那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马龙的文字。

著名作家汤姆沃尔夫(Tom Wolfe)说:“在描绘狂野的硅谷传奇方面,我再也想不出还有谁能比迈克尔•马龙更敏锐的观察家,他的观察是如此深刻而贴切。”Google公司CEO兼主席Eric Schmidt博士说:“感谢你,迈克尔•马龙,是你塑造了今天人们所说的“硅谷传奇”。”这是溢美之词除了马龙,“书写硅谷第一人”的称号,除了他,再没有任何人能够担当得起。

那么,马龙究竟是何方神圣?其实,他的经历非常十分平淡、朴实,马龙当然是土生土长的硅谷人,他出生在硅谷中心的森尼维尔市。从小见证了硅谷从果园到“硅”谷革命开始的整个历程,目睹了生活、环境和商业的深刻变化。上大学也没有离开,是在圣克拉拉大学获理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然后在硅谷的动力之源——斯坦福大学获科学哲学硕士。

毕业后,马龙进入了当时硅谷的象征——惠普公司,前后工作了4年,主管公司的宣传公关。当他少年时代的同学(如创办苹果的乔布斯)在技术和市场上奋勇淘金时,他却虚晃一枪,于1979年加入《圣何塞信使报》,成为美国国内日报的第一位高科技记者,耍起了笔杆子,以其尖锐、直率的笔锋迅速成为硅谷颇具影响力的记者。被业界称为“为硅谷写密传的人(the Boswell of Silicon Valley)”。

写完本书,他正好30岁差4天。

在《惊世伟绩》中,他没有采用仰视的角度,而是平视硅谷的一切,深入硅谷的原生状态。作者在中文版序言中也毫不谦虚地称:“我对于硅谷现实的把握超过了本书出版以前及出版至今的任何一个人。”本书不仅是胜利者的历史,而且是失败者的历史。因为在硅谷每一个成功的故事背后,有几十个失败者的故事,这些故事甚至比成功者更令人尊敬,那些不气馁不妥协的奋斗者是硅谷真正的英雄。

马龙熟悉硅谷的一草一木,熟知每一个发财致富故事背后的人和事。因此,在马龙的笔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公司都有着喜怒哀乐的丰富个性,超越了商业书籍单向度的模式。马龙笔触犀利,文采一流,幽默而富有哲理,充满了他个人的见地。阅读他的文字如同不断经历奇彩和惊讶的旅行,充满了快感和愉悦。有着文学作品一样的浓度和韵味(马龙描绘硅谷的小说也倍受好评),也有着传记的真切和动人。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希望抓住一般形态下的本质特征,给读者传达这个地方近似无政府主义的感觉(在这个地方,几乎所有的公民不仅相信他们具有和富人平等的机会,而且认为他们比富人更重要),以及展示一幅没有妥协或者让步的生活图景。”

迈克尔·马龙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制造了旋风”

“本书的目标,旨在捕捉被称为硅谷的创造物的活生生如其在野生状态下所表现的面貌。以往的努力已经证明,单一的叙事形式不能胜任这一任务。不管是编年史,还是目前企业环境的概述,都无法做到恰如其分。”本书共分10章,每一章都以不同的层次平行展开:产业和人物的,经济和技术的,生活和社会的。跨越了硅谷的全程历史,描绘了塑造硅谷传奇的主要公司和人物。

在他的笔下,惠普是硅谷的企业源头。这是一家具有创新精神又相当保守,有进取心又进退适度的公司,以其正直和信任受人敬仰。硅谷的创业者都想按惠普的模式建设公司,但硅谷的悲剧在于他们的这种尝试都失败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因为在硅谷的神话里,到处是性格怪异和不满的反叛者,以及出身贫寒、生逢盛世、野心勃勃的初生牛犊。他们天资聪颖,富于进取,但内心混杂着狂想自大和接近病态的对自我和财富的追求。

“门罗工业园区一家餐馆的二楼,四个身穿西服,商人模样的人正围坐在一张桌子前面。看样子显然在讨论一件机密的事,但激动兴奋的神情禁不住溢于言表。召集这个会议是为了策划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四人当中,两位是工商管理学顿士,一位是计算机科学博士,另一位具有数十年掌管公司财务的经验。”书中描述的是70年代的场景,但是这样的镜头一次次在硅谷的各个角落不断重演。

这四个人讨论大规模生产一种装置,它能听懂人类说的简单句子,然后将句子的内容转变成计算机使用的数字信号。“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这类产品的成品问世,卖出去的当然更少,但是世界各地的工业分析家们却对此十分感兴趣。他们宣称,这种‘语音识别’行业将是20世纪80年代飞速发展的电子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有人断言,到80年代末,每年的销售额将超过10亿美元。”

全书如同一本精彩的小说,充满机智和灵感。书中讲到了硅谷的作俑者——肖克利是伟大的科学家,却是最不好的老板;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罗伯特•诺伊斯有着介乎疯狂野心和创业保守之间的精神分裂症;英特尔为战胜日本人,最终不得不使自身变得象日本公司那样,完美的雅致之外缺乏个人的存在。

还有硅谷最才华横溢的但也是最不可靠的杰里•桑德斯,他创办的AMD与英特尔展开了这个星球上最艰苦卓绝的竞争;国家半导体公司有一位工作受挫时就抓斧子使劲砍地板的怪才鲍博•维德拉;有自傲、粗鲁、喜怒无常、爱报复别人的斯蒂芬•乔布斯……

作者认为,硅谷是奇迹,但奇迹也有它的代价,这就是充满果园的硅谷一去不复返,污染、毒品、犯罪、高离婚率、高生活费随之而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制造了旋风,而现在,我们却试图在旋风中生活”。

全书对硅谷神奇发家故事渲染得头头是道,但淡淡的悲观和忧伤也无处不在,赋予本书难能可贵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哲理。“维吉尔曾带领但丁巡游过怪异、骇人的地方,我亦愿做你的向导,带你巡游硅谷奇异瑰丽的山水风光。我不是诗人,并且韵律和音步不适宜用来描绘硅谷的荒野。但我和伟大的罗马人不同,我不必在炼狱的边缘停留,在硅谷,天堂和地狱是相距咫尺的近邻。硅谷的入口处,没有黑木林、狮子或者母狼一类的指路标记。只有一个高速公路的出口。打开转弯方向灯,朝里面开去即可到达。请紧跟上……” 

互联网口述历史(OHI)采访迈克尔·马龙

文字就是他的生活

如果我们跟着马龙的文字,那么实在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因为他已经用了自己20多年时间来描述硅谷。著名软件公司Siebel的CEO Tom Siebel说:“100年以后,当人们谈起硅谷,他们肯定将引述迈克尔•马龙的话”。

这位写作狂,颇为高产,文字就是他的生活。除了写书,他还给《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经济学家》等媒体撰稿。后来,“写而优则编”,成为高科技杂志《福布斯ASAP》的主编。《福布斯ASAP》是美国第一本认真地报道数字经济的杂志。

与其他新经济杂志不同,《福布斯ASAP》的主要作者不是IT业界专家、甚至不是商业媒体的记者,而是几乎将社会各个领域的名家们一网打尽,让包括文学家、思想家和各界精英,当然也包括IT业和商业界的大腕,共同剖析数字革命给我们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影响,阐述自己对数字革命的独特思考。因此,一问世,就洛阳纸贵,轰动一时。他在PBS主持的企业家访谈节目已经坚持了近10年。

目前马龙出版的著作已经超过10本,其中多本颇具影响力的商业书籍和一部有关硅谷的小说,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可惜都擦肩而过。《惊世伟绩(The Big Score)》1985年被《商业周刊》列为年度10大商业书籍,并被拍成系列电视节目。

其他著作还有:描写苹果公司的《无限循环》(Infinite Loop: How the World's Most Insanely Great Computer Company Went Insane),描写微处理器发展历史的《微处理器自传》(The Microprocessor: A Biography)、理论著作《虚拟公司》(The Virtual Corporation)(合著)等,最新著作为《硅谷心脏的快乐——1963年-2001年硅谷笔记》(The Valley of Heart's Delight: A Silicon Valley Notebook, 1963-2001)。集合了他20多年的写作精华,有报道、散文、评论和特写等,被誉为硅谷历史、传闻、洞察和轶事的完美集合。

最近两年,由于互联网泡沫破灭,新经济杂志纷纷倒闭。《福布斯ASAP》即便有全世界的各界精英来撑起它的门面,即使有媒体巨头厚实的家当为背景,也无法挽回它死去的命运。

2002年10月,大名鼎鼎的媒体公司、出版《福布斯》杂志的福布斯家族宣布,创办于1992年的《福布斯》科技版《ASAP》杂志关门大吉。马龙的主编自然下岗,不过写作是永恒的职业,他的新书又将问世。另外还在ABCnews等继续撰写专栏“硅谷内幕”,文笔不减当年。

《惊世伟绩》英文版1990年出第二版,距今已经十多年,连无所不包的亚马逊网上书店都已经难觅此书。中文版就是根据这个版本译出,如今读者也很难看到。在高科技如火如荼的今天,这本描写硅谷最优秀的著作应该争取早日重版。好书是永恒的,我们期待着。

全球访谈影响互联网最关键的500个人物,总结第一个50年,面向下一个50年。期待你的大力支持!
推荐访谈人、资源合作等支持请联系我们E-mail: info@chinalabs.com

全球互联网口述历史内容博客中国独家发布,欢迎转载。


全球互联网口述历史相关推荐

罗德·贝克斯托姆:网络安全规范——用简单的方式解释技术

约翰·马尔科夫: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藏宝图

泰德·纳尔逊:为未来发明文档

【方谈美国】访阿帕网之父拉里·罗伯茨

【方谈美国】戈登·贝尔:小型机之父的传奇一生

【方谈美国】访虚拟社区之父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Rheingold)

【方谈美国】访互联网档案馆的创始人布鲁斯特·卡利(BrewsterKahle)

【方谈美国】获赠泰德·纳尔逊的奇书——《计算机解放》

【方谈美国】互联网档案馆创始人卡利访谈手记

【方谈美国】互联网口述历史访谈泰德·纳尔逊(TedNelson)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